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写上批语,说明不予推荐的理由。为了防止佳作被弃,主考官有权在落卷中搜寻好的试卷,称为“搜落卷”。不过因为试卷众多,正c副主考搜落卷只是个形式,他们一般会集中精力在同考官的荐卷上,再按比例选取考中者。

    写榜这一天类似于现在公布考试成绩,也是大比之年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一大早,贡院外便挤满了打听消息和看热闹的人。应试的士子本人一般都不去,派仆人去听,没有仆人的,就送几个钱给下榻旅店的伙计,叫他们去听。仆人和伙计得信后再来报告。这一方面固然是想摆摆士子的架子,更重要的是怕经受不了骤喜或骤悲的巨大刺激,在大庭广众中出乖现丑,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当时就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一口痰卡在喉咙里面得了失心疯,还是他岳父几巴掌扇回来的,当时一个邻居就说的很搞笑胡老爷范进岳父姓胡,是个杀猪的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贡院内大门有一队乐工,备齐锣鼓唢呐。至公堂大厅里,写榜人每写出一个名字,立即便有人一声接一声地递了出来,乐工便马上敲响锣鼓,吹起唢呐,以示祝贺。名字传到外面,人群中即刻响起一阵鼓掌欢呼,仆人或伙计便飞马奔向旅店报信领赏,用不着第二天张榜,新举人的名字便已传开了。

    乡试和会试一样,榜上的名字都是从最后一名写起的。越写到后来,中式的名次就越在前面,故写榜的和围观的兴致也越大。贡院外也是这样。虽然天已黑,又冷,看热闹的不但不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了。到最后辕门外往往都挂起了很多盏灯笼连结而成的灯链,把贡院外大坪照得如同白昼。卖各种吃食的小贩也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来,一边看热闹,一边也赚几个钱。

    到最后五人,也就是本次考试的前五名公布之前,差役往往会搬出十几对大红蜡烛,都把它点燃了,又捧出几十挂万字号鞭炮。乐工们从贡院大门边撤回大厅外坪里,至公堂厢房里走出五名形貌丑陋的人来。他们被化装成大头凸额c眼深颔长的怪样子,脸上一律涂满朱砂,挂上满口红胡须,头上戴着乌纱帽,身穿紫红袍。这是舞台上的魁星装扮,最热闹最好看的闹五魁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相沿了几百年的旧习。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后来五经取士的制度废除了,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从第五名写起,最后一名则为今科乡试的榜头,即为解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解元名字现出后,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五魁在大厅里翻滚跳跃,这就是闹五魁。就在五魁欢闹之中,金榜被郑重张贴于贡院大门外。本科乡试到此,便以最热闹的形式结束了。

    乡试c会试c殿试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状元c榜眼c探花c进士c举人c秀才。对于那些没中举的怎么办?放心,这里就出现了贡生c监生。贡生制度始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它源于宋代以前的贡士制度,即由基层府c州c县学,从未中举的生员中按规定名额挑选一些优秀者贡献给皇帝,但寒门子弟的机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不用说大家都能理解,其实就是用来给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贵族走后门的,商人在古代并不受人待见,毕竟士农工商它排在最后面,所以光有钱是不行的。礼记中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之说。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c县丞c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监生,贡生也能被吏部直接选官。这种制度,扩大了由进士c举人进升仕途的范围,增大了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明c清两代沿用了这一制度,而且把它更加完善c详尽。

    明代有四种贡生,即“岁贡”,由府c州c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送2名“选贡”,由府c州c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纳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人。

    清代有六种贡生:“岁贡”c“恩贡”同明代“优贡”相当于明代的选贡“例贡”相当于明代的纳贡。另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直省科试的一c二等生员中选拔,雍正时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副贡”每三年选拔一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即乡试扩录者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增附为“副贡”,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人国子监。

    监生是明清时期人国子监者的统称。早在唐元和二年807年,朝廷置东都监生100名,此为监生之称的起源。明代设国子监,在全国生员中选取贡生人监深造,会试举人不第者,可人国子监,称为“举监”。生员选人监者为“贡监”。立了功或殉职的官员,子弟经朝廷准人监的为“荫监”,捐资一定数额也可入监学习,称为“例监”。例监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

    清代监生有恩监c荫监c优监c例监。优监不同于优贡,优贡是在廪生c增生中选拔,优监是在附生中选拔。恩监是指对先圣先贤之后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