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可以作价的。

    当然,后来“追脏助饷”扩大化了,或者说太“公平”了,没有做到团结一切需要团结的力量,居然追脏助饷到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身上。

    导致了辽东吴三桂集团对大顺王朝的不信任,最后降而复叛,最后一片石顺军被辽东铁骑和清军的联合部队打出了惊天大逆转。

    一片石之后,李自成带着他从北京拷掠而来的财物一路西奔。而吴三桂和多铎在一片石战役后,没有进入北京城修整,而是被多尔衮指派,想在河北境内截留住李自成从北京获得的大量财宝。

    那么吴三桂和多铎截留住闯王宝藏了吗?当然没有!

    在河北境内,清军的一路追击,大顺军逃跑之余,一共打了两场阻击战。

    第一场是在庆都打的,这一仗是谷英殿后,打的绝户仗。最后谷英部队为了殿后,阻止清军的追击竟然全部战死沙场,谷英也在此役中阵亡。

    谷英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打开史料就可以看到,大顺军以军功封侯的不过寥寥十数人,蕲侯谷英在大顺军中的排位,应该是前十名的。也就是说可以稳稳进入大顺十大开国元帅的人物。

    这样一个大人物居然就在这场阻击战中死掉了,虽然史书上的记载只是寥寥数个字,但此战之惨烈,也可想而知。

    第二场阻击战是在真定打的,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正定这个地方。李自成亲自出战,据说还受了点轻伤。

    然而这两场仗都没留住大顺军的主力,最后还是让大顺军逃了。

    在卷十七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大内锦绮缠挂在树上,铸金为瓴甋抛置道右”

    瓴甋就是瓶子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殿后的军队在逃跑的时候把绸缎挂在树上,把一些铸金的瓶子扔在道旁,来让追兵捡拾,以迟滞清军的追击速度。

    那么从这句话中就能有两个结论。

    第一个:李自成从北京得来的宝藏里面确是不光是金银,还有一些“财宝”。比如这个“铸金为瓴甋”。你说我能不能理解成宣德炉一类的东西呢?

    第二个:这些东西都是殿后的部队扔在地上的,那么最前面跑的主力部队,拿的宝贝肯定更多,也更好。

    换一个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如果后面有人追杀我,我跑的时候肯定把冰箱彩电这些笨重的东西先扔了,怀里揣着的是更为精细的大金镯子,小手表....嗯,或许还有笔记本电脑。

    最后,多铎和吴三桂他们一路追击到太行山的脚下,史书记载“马困人疲,不能远遂”于是回转了北京。李自成的大军连同宝藏也过了井陉、固关进入到了山西境内。

    李自成携带宝藏的大部队等过了太行山以后,就没有受到任何攻击了,李自成带着“闯王宝藏”安稳的进入了太原城。

    这个时候李自成做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就是分派各路人马守住太原城的几处碍口,

    自己居然不在前线指挥山西的作战,而是带着部队回到了陕西。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急着回西安呢。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可能就是把“闯王宝藏”运回去!

    紧接着,历史就走到了我这本书的开始阶段,清廷分派东西两路大军直取中原。

    李自成和多铎在潼关大战了十三天,由于阿济格军团这时候也从延安,御林方向下来了,两军夹击之下,李自成知道西安难保,最后决定放弃西安,以倾国之兵去攻打南京。

    但既然称作“换家”,首先来说就要搬家,就像我书中所说的那样,金银什么的都好办,这玩意是硬通货。

    可你手里拿两个青花大梅瓶和一卷顾恺之的画轴,你找谁换钱去啊。要知道那可是乱世,有些地方甚至都人肉相食了,谁还要买你这古董。即便是再好的东西,也一时难以卖上一个好价钱啊。

    这些东西很多,卖没出卖,带又带不走,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埋起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那么埋在哪呢?如果打开地图就会发现,离西安城最近的山区,就是下面的八百里秦川了。

    而商洛山区,也是秦岭的一部分。

    这个地方对于李自成来说,可是太熟了。

    首先呢,姚雪垠老在的小说里干脆就说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待了两年,要知道姚老在重要的地方可绝不含糊,看成半部史书并不为过。跟三国演义那种戏说可是完全不同的。

    明末历史专家顾诚老虽然不认可姚老在商洛山中待了两年的说法,但也说李自成在三省交界的山区里偃旗息鼓了两年,最后是从商洛山的方向进入河南,开始了征战天下的开端。

    而各种史料驳杂不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崇祯十一年——崇祯十三年的这段时间,李自成在商洛山的确是大量活动过的。

    第二呢,李自成不但对商洛山这地方极熟,而且根据我之前的研究,李自成在得到福王府的宝物后,曾在商洛山中埋了一次。

    按照“犯罪心理学”来说,人类的行为模式,很容易重复之前的成功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