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时候会显得很简单,因为并不需要什么基础。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相比之下总结能力的需求还比较高。看起来这是老老实实做笨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实际上这是取巧了的。

    西方在这上面就不一样了,从一开始他们就偏向了理论,用了各种办法就是为了追问内里的运行道理。纯理论必然是超脱实践的,一开始甚至对实践毫无帮助。但一旦突破某个界限,其中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

    近代西方超越东方是一种偶然,如果东西方能够一直保持畅通的联系,也就不会有那种事了。但其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为什么会是西方超越东方,而不是别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科技方面的因素是绝对要考虑的。

    陈嫣想要引进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但她觉得必定会失败。

    不是她悲观,而是事实如此。她可以做很多事,但很难改变一个族群已经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华夏民族搞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直到理学盛行,朱熹还提出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样的笨办法。看起来认真又上进,充满了不惧艰险的斗志。

    但事实就是这完全是本人的一厢情愿这种做法让人人都能入门,做起来也没什么难度。但真的想要达到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就是做梦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想,天下何止万万物,这是革不完的

    而且就算革的完又如何,将每一物割裂来看得到的道理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缺陷。

    这种偷懒的思维方式很早就植入华夏民族了,想要扭转,必须得像后世一样,这个民族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这在这个时代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西方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固然不错,但体现在实务中,西方对东方并没有优势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西方这套办法背后的厉害,就算能够看到,也没有几个人能想到千年以后这会带来什么

    就算陈嫣引进西方的东西,能被接受的也就是作物、机械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至于思想理论方面,最多就是在一些小众爱好者中引起讨论,主流学界对此根本不会有什么想法。

    陈嫣也不知道这条路走到最后会怎么样,但因为不知道最后会怎样就什么都不做了吗在她有生之年始终是要些什么的,能做多少做多少吧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后悔白辛苦一场,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她只知道现在不做,心中立刻就会懊悔起来。

    想要完成大规模的交流,海路比陆路有优势即使是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也是一样。

    陆路一个商队能带多少人、多少东西而且技术成熟之后,航海也比走陆路安全。陆路要穿过沙漠、翻过山岭就算不考虑遇到盗贼劫匪、军事行动这种事,走一趟丝绸之路也是挺要命的事情。事实上,有很多走丝绸之路的商队,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航海的话,其实是沿岸航行,风险并不是很大陈嫣还不敢想象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进入地中海,她的初期目标只是抵达红海,最终在西奈半岛、埃及东部沿海地区登陆而已,这里此时应该已经处在罗马管辖之下了。

    一艘船带的人和物就秒杀不知道多少商队了,更别提更大型的船队。看似这只是方便了商品运输,方便了贸易。但实际上,文化交流正是沉淀在其中的。只有利益不断驱使着双方联系成为一种稳固的日常,文化交流才会随之稳定。

    不然的话,又会有几个人不远万里就是为了做一点儿文化交流历史上这样的人当然有,但永远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陈嫣的目的就是开启东西方固定的航海路线如果可以,最终目标当然是打通绕过好望角的新海路,自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与此时地球上另一个辉煌的文明进行直接交流。而如果她此生达不到,那么至少也要抵达红海才行

    为了达成陈嫣这个目标,陈嫣手下的资源早就围绕此运转了起来。

    辽东造船厂只是第一步而已造船厂自主开发出了第一代适应长途航海的海船。虽然第一代海船还不够优秀,但对比此时的海船,它已经具有了排水量大、航程远等优点了。

    第一代至少能将人稳当地带到印度一带此时应该称之为天竺身毒这个翻译是古代人翻译天竺的时候翻译错了的结果,直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才纠正过来。

    在下令抓紧研究第二代海船之余,陈嫣以第一代海船为资本,和此时大汉的海商们做交易。她得到了进入航海业而不受到打击和阻挠的特权别小看这个,海商这个圈子本就非常排外,一般人甚至不知道。而知道的人想要进入,也难如登天

    已经做大的海商不会和新来的分享海图、分享商品渠道、分享水手的培训经验这些也就算了,大不了自己从头做起就是了。关键是,已经做大的海商并不止于如此,他们还会在海上使绊子。

    大海这么广阔,又有这么多风浪,真的发生了什么,谁又有证据呢

    就算是陈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若是不打算掀桌子大家都别吃饭了,也得照规矩做事。

    陈嫣进入航海业,一开始的时候也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