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朝会”,近则走上十天半月,远则便是数月计,这应该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差旅费”。

    汉武帝时改易正朔,以正月为岁首,“大朝会”相应改至正月初一举行。此后,历代相沿袭。东汉时的岁首“大朝会”,皇帝幸德阳殿临轩受贺,公卿将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长吏、诸少数族酋长、使臣均奉贡进表拜贺。当时,地方州郡的朝贡之物按辖地人口计,每人每年六十三钱献给朝廷,曰“献费”。

    汉代的“大朝会”中还有一项“年终考计”制度,地方州郡的“一把手”或主要僚属需带上“计簿”(有点像现在的财物‘统计报表’),到宰相府上报年度的“地方政绩”,名曰“上计”。也就是说,你得上报一下辖区去年的GDP与财政收入,让朝廷从中考量你这个地方官是“称职”还是“不称职”?至于那“统计报表”中究竟有多大的“水份”,大概只有天晓得。这一“上计”,有时还由皇帝亲自出马“受计”,就是直接听取地方官吏的汇报。此制到隋唐时称为朝集,汉时的“上计吏”亦更名为“朝集使”。

    大年初一(大朝会正式开始)天还没有亮,文武百僚就开始在丽正门外排班。负责议程的内侍更是神气活现,即便是皇亲国戚也要被他们呼来喝去地支使。小人得志是要有气候的,大朝会的庄严隆重赋予了他们骄横跋扈的底气。他们逐队厉声喝问:“班齐未?”禁卫人员逐一应答:“班齐!”那阵势就像军队结集时检查口令一样,庄严又肃穆。

    队伍整顿完毕,宫门尚未开启,大家只好瑟缩在寒风中等待五更(这个是晚上3点到5点,正月初一汴梁什么天气,大家应该都能懂)报时。皇宫内计时的更漏比民间短,宫中五更过后,民间四更才结束(这算是官员的福利吧)。因此宫中打过了五更,梆鼓声就交替响起,称为“攒点”,也就是发布标准时间的意思。五更攒点的梆鼓声终于在城楼上响起。这时候,透过大庆殿殿角上的鸱吻犹见疏星点点。于是宫门缓缓打开,门轴吱吱呀呀的磨擦声尖利地划过晨光熹微的夜空。百官蹑手蹑脚而又神情整肃地鱼贯而进,正旦大朝会开始了。

    这一天的行程,简单来说,皇帝便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随后,给太后拜年,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接着接受四方列国使者的朝贺,然后赐宴。

    这一天,文武百官和外国嘉宾穿的朝服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公服,又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士服则为头戴山梁冠,白袍青缘。外国使臣服饰要求:辽国大使头戴金冠,而金冠的后砃又尖又长,像一片大莲叶,身着紫色窄狭紧身袍;辽国副使裹金带如汉服。西夏国大使与副使都戴短小制样的金冠,穿绯窄袍,叉手而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的使节和汉族仪式一样。长胡子高鼻梁的回纥(hé,新疆那一片往外)族入朝时,都是以长帛缠头,散批长袍。于阗来朝者都戴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且都偕其妻子同来。南蛮五姓番入朝时都是椎髻乌毡,像僧人一样礼拜。

    参与朝会百官与嘉宾周围是一干支撑场面的卤簿仪仗,诸如法驾、伞扇、仪卫、雅乐等等。光是黄麾仗的仪节就要动用五千余人,宋氏南渡之后数量大减。这里面夹杂着四方朝贺的外国使节,如西夏、高丽、交趾、回纥、于阗、真腊、大理、三佛齐等,和宋朝邻邦的这些国家,平时虽然你也打我,我也打你,到了这时候,化干戈为玉帛,都挺懂规矩,参与大朝会的使臣都会将本国的贡品、歌舞等进献给大宋皇帝,那场面真可谓是“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些国家之所以愿意来,除了白吃白喝白住,临走时临走的金银比进贡的要丰厚许多倍,后来到了南宋,朝廷为了节约开支,除了高丽,一般不允许外邦使臣来了。

    正史上作为大理王的段和誉派人参加大朝会是这么记载的:“政和六年,誉遣使爽愤李紫琮,以三百良马、百二十众入贡,并以乐工四十八演幻戏南曲。徽宗亲临观之,乐奏《五华爨弄》、《南诏朝天乐》,厚赐乐师段皓德。皓德,叶榆人,幼好五音,后随素兴入拓东,官爽陀司乐大夫。兴废,回叶榆,作《五华爨弄》、《三塔弄》,而名振南中。徽宗册封和誉云南节度使、大理王......”段和誉和西夏的李元昊一样,称臣也许是一种策略,该动手的一样动手。宋朝的皇帝也怪,对方只要称臣,就收兵,从不赶尽杀绝,再反再打,李元昊反正一直反反复复,若不是因为抢了自己的儿媳被儿子所杀,这哥们说不定还真能干出一方事业,成为一方枭雄。

    大朝会前面的程序依次为:陈设(布置场地,安排位次),朝贺(入场式,中令奏诸方镇表,门下侍郎奏祥瑞表,户部尚奏诸州贡物,礼部侍郎奏诸番贡物,太史令州云物祥瑞),上寿(太尉率百官向皇帝上寿,殿中监四进皇帝酒,太官令行百官酒,尚食进百官食)。完全按照《周礼》上的礼仪来,一点都不马虎。

    正旦的朝贺词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