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洛阳城是河南府府治所在,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南望伏牛c熊耳,北据邙山,又依黄河之险,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的说法,夏商周三朝,均有以此为都的历史,强汉盛唐时代,虽然建都长安,但洛阳都是东都,地位仅次于国都长安。

    自从盛唐之后,洛阳周边的环境恶化,古树被砍伐,野草被侵蚀,无论从农业,还是战略角度,地位都是一衰再衰,至大明时代,洛阳已经远逊于南北两京,即便在河南省内,也被首府开封甩出一大截。

    但洛阳城内,却有一个特别的亲王,他就是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当今圣上朱由检的嫡亲三叔,万历帝的第三子,当年朱常洵出生之后,万历帝因为宠爱其母郑贵妃,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但大明的阁臣c言官等,都是遵照太祖的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坚决反对万历帝立朱常洵为太子。

    君臣斗法数十年,致使朝廷一百多官员被罢免c流放,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万历帝身心疲惫,被迫遵从朝臣的意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同时立三子朱常洵为福王。

    但万历帝为了弥补朱常洵没有立为太子的遗憾,便用财物弥补,洛阳的福王府,豪华程度c占地面积,超出同类亲王府的十倍朱常洵大婚,万历帝一次性送库银三十两朱常洵来洛阳就藩的时候,万历帝预备一次性赏赐良田四万顷,但整个洛阳的土地,加起来都不到四万顷,万历帝没法,只得改为两万顷

    朱常洵的受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即便到了崇祯朝,朱常洵也是权势最大的亲王!

    天命军进入河南府,朱常洵见形势不对,立即向河南巡抚李仙凤求援,李仙凤不敢怠慢,立即着河南府总兵王绍禹率刘见义c罗泰二副将赴洛阳增援。

    但天命军的进军速度实在太快,不到十日,各部便占据宜阳c偃师c灵宝c新安c宝丰等州县,完成了对洛阳的大包围。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恰好来洛阳省亲,面对严峻的形式,他深感忧虑,但洛阳城内,武备非常松弛,士兵不见粮饷,士气极为低落,万般无奈,他给福王朱常洵写了一封信:

    “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处处土贼盘踞,加以流寇数万阴相结合,连破鲁山c郏县c伊阳三县,又六日之内,连破宜阳c永宁二县。贼势汹涌,窥洛甚急。无坚不破,无攻不克。且饥民之思乱可虞,人心之瓦解堪虑。况抚台大兵无一至,虽有操c义二兵,亦无粮饷,及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城中一无可恃,有累卵朝露之危”

    朱常洛不以为意,守城是地方文武的事,与他这个藩王何干?他连回信都没有,直接拒绝了吕维祺的建议。

    兵备副使c河南参政王胤昌,是洛阳城中的最高文职官员,只能接过城防,将城内所有的士兵组织起来,严密监视城外的流寇。

    正月十七日,王绍禹率副将刘见义c罗泰赶到洛阳,王绍禹要求入城守御,王胤昌不敢自专,秉明福王朱常洵,朱常洵以城内太过拥挤c粮草不足为由,拒绝三人入城。

    王胤昌明白朱常洵的心思,既然援兵到了,便应该消灭城外隐约可见的流寇,为何反要入城?但他不敢以实情相告,只是回复王绍禹,福王不许援兵入城。

    王绍禹大怒,自己行程数百里增援洛阳,一路上风餐露宿,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到了洛阳城下,却不让入城,让自己在城外吹西北风?

    他不顾属下的劝告,强行带着士兵入城,但刘见义c罗泰二人,只能驻扎在城外的东关,与城内的明军互为犄角。

    王绍禹入城后,向王胤昌讨要粮饷,王胤昌告诉他,城内的粮饷极度匮乏,自己的士兵粮饷都不足,每日只有两顿,还是半饱,王绍禹便以士兵长途奔袭c极度疲劳为由,拒绝上城头守卫,而是去了军营中休息。

    王胤昌没法,只得让城内的士兵分驻各座城门,自己守西门,让知府冯一俊守南门,知县张正学守东门,通判白尚文守北门,总兵王绍禹c推官卫精忠发游兵巡徼。

    当日下午,李自成来到洛阳城下,各团都到达了指定的位置,完成了对洛阳城的包围,李信的独立团驻东城外,刘宗敏的第二团驻北城外,李绩的第一团驻西城外,李自成亲率方登的八千兵马,驻守在南城外。

    刘见义c罗泰二人见流寇人数众多,并不敢出营击敌,都是缩在大营内按兵不动,一边派出游骑四处打探。

    西c北城门外,分别是第一营的第一团和第二团,士兵们都装备了步枪和山地炮,对城头上的守军威胁最大,东c南两面,李信部和方登部都是来河南之后才组建的,装备与明军差不多,手中除了不太擅长的弓箭,便只有近战的刀枪。

    李信忌惮东关外驻扎的明军刘见义c罗泰部,并不敢太过靠近城墙,而是驻扎在七里河,和刘见义c罗泰部保持安全距离,与城墙之间也有四五里的距离。

    各部都是刚刚到达不久,前后相距不过两个时辰,李自成尚未下达新的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