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簪缨,

    欧游真足增人智,愿奉元戎作北辰。

    十二、《忏悔录》原委

    世传《忏悔录》,原为张致蒋公私函也。「骨ròu情亲」,张挽蒋语。

    骨ròu情亲世莫先,私忠大义两熬煎,

    万言忏悔岂当悔,原为生民解倒悬。

    十三、少帅《赠张严佛诗》

    赠诗作于一九三六年,有「枕上泪难干」之句,仿用之。

    寇患妖氛去复回,神州庐舍半成灰,

    不伤身难伤民难,枕泪难干五十年。

    十四、四小姐替代于夫人

    赵四南来,舍命相陪。

    北上三军齐解甲,南来四妹最堪尊,

    誓随公瑾同生死,蜚短流长岂足论?

    十五、皈依基督

    最后一句为口头禅。

    晚岁欣和主意长,死生荣辱已相忘,

    岂为康健求矍铄?上帝来时作殿堂。

    十六、于夫人主动离婚

    遵基督教义一夫一妻制也。

    为尊教义礼真神,未许娥英自在亲,

    最是贤良称姐弟,平生稽首凤夫人。

    十七、知遇有感

    第三句引张致蒋书,言与周恩来相识始末也。

    卅年浮海感栖迟,初谒重局颇自疑,

    岂有鸩人羊叔子,惭随翰墨识相知。

    十八、着史作传

    末句引少帅赠莫德惠诗「唯一愿读书」。

    笑语灯前老少儒,岂因褒贬别亲疏,

    且编旧事成新史,唯一心情愿著书。

    十九、续编预约

    再续芜诗,原期十年后,在沈阳旧帅府中也,鸣呼!

    谬献芜辞说短长,平生知遇敢相忘,

    奉天帅府重欢聚,再谱期颐二十章。

    【编者注】原载《明报月刊》二○○一年十一月,有删节。

    附录 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张学良口述录音,唐德刚整理初稿

    我的父亲张作霖大元帅,是中国近代史上自孙文、袁世凯、黎元洪以后的二十余位,有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之一。只是先大元帅却以元首之尊而惨烈殉国。中外史家对他的事功与生活的记述原是汗牛充栋的。可是关于他早年的生活,则由于文献无征而传闻异辞。目前坊间的出版品,因此也有很多记载,出诸臆测;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现在良已年近九十,很想乘贱躯硬朗、记忆犹新之时,略作澄清。庶几当代史家有人证可凭。后世读者也有信史可读。谨先从我张家的源流说起。

    张氏源流

    我张氏这一支原本姓李,世居逊清直隶省(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称河北省)大城县,历代务农,后举家迁往山东。清季道光年间(一八二○一八五○)复自山东移居关外,落户于奉天省(国民政府改称辽宁省)的海城县。先曾祖诞生后因姑丈张家缺嗣,被过继以延张氏香火,乃改姓张氏。先曾祖因此也就是我们辽宁海城张氏的始祖了。

    先祖讳有财,原配邵氏,只育一女。继配王氏则生子三人。长名作泰,是我的大伯父,早夭。二伯父名作孚。我父名作霖字雨亭,行三。

    我家既是来自直鲁而定居关外的,先曾先祖一直都有着好武的传统。这也是受区域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因为这三个区域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风强悍的地方。居民为北方之强,重然诺、讲侠气,好武功而轻生死。前人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它也是荆柯、聂政的故乡。可见其好勇斗狠的民风是自古而然的。斯民斯土,因而一到时乱年荒、王纲解纽,地方政府失去控制的年代,则强豪遍野、争雄斗力,就在所难免了。我家在清末道光年间移居关外时,也就正赶上这个时代。在内忧外患相激相dàng之中,东北既是我国的边疆,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外患了。现在且把清末的外患排排队,查考一下我父祖辈的时代背景。

    日俄jiāo侵的时代背景

    中国近代史上的外患应当是从「鸦片战争」(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开始的。这时候也正是我家远祖从山东移民关外的时代。鸦片战后不久,便引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一八五○一八六四),实在也是「鸦片战争」这宗外祸的并发症。不过这两次战祸都发生在南方,与东北的治安关系不大。可是在「英法联军」(亦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八一八六○)之役,情况就不一样了。

    英法联军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占领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终于承德的「避暑山庄」。这场战争原是中国与英法两国作战的,可是当北京失守,举国骚然的时候,沙俄却乘机入侵。为时不过数月,俄军便兵不血刃地把我整个东北占领了,并且一占数年,拒不撤兵。

    东北既被异族占领,清朝的地方政府自亦随之解体,然东北版图辽阔,帝俄占领军毕竟有限。地方治安无法维持,境内乃强豪并起,一以抗俄,一以自卫,终则互争雄长,彼此械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