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安的下一站是婆露国,也是一个很小的王国,这个小国的人口仅有数万,兵马就更少了,只有一千多,力量如此孱弱的婆露国仅有自保的实力,而没有对外侵犯的实力。

    由于婆露国处在马六甲海峡的背面,来往的商船并不多,为此,商业并不发达,算是比较穷困的小国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小国躲过了海盗的侵袭,在整个婆露国沿海,完全就见不到海盗的影子,毕竟,海盗也是要追逐利益的,没有商船可供掠夺,他们才不会傻傻的呆在这里呢?

    据说婆露国建国已经有百余年了,而国王的祖先是大唐的广州人,因为隋末战乱波及到了广州,为了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带着族人和百姓,不远万里来到婆露国这里定居,并逐步演变成一个王国。

    不得不说,婆露国这个位置,是个天然的养老所在,因为偏居海外,所以,中原王朝再怎么折腾,也无法影响这里,而由于地处繁忙海上通道的背面,海盗也不愿意光顾这里,如此一来,此处将永远和平安定,老百姓的幸福感自然很高。

    当然,老百姓的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环境的安定,同时也要考虑物资是否充足,贫穷是很难让人感受到幸福的,这一点在任何地区都是如此。

    婆露国所处的位置,保证了其长期的安定生活,但富裕程度就完全无法保证了,毕竟,这里远离海上贸易通道,没有商业的刺激,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必然不够高,不贫穷是不太可能的,只是由于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比较多,所以,填饱肚子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但人心都是向往富贵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渴望贫穷,所以,只要让婆露国的老百姓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就一定会羡慕外面的花花世界,从而对自身所处的家乡产生不满,只有处在乱世之中的人,才渴望安定,而处于安定贫穷之中的人,则渴望的是富贵。

    婆露国为了维持本国的稳定,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除了少量商人之外,普通老百姓不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家乡,以免沾惹了外面的不好习气。

    这种政策虽然弊端很多,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老百姓的思想比较纯正,更愿意做奴隶,不知反抗为何物,这对统治阶级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后世的很多闭关锁国的国家,都会出现神奇的一幕,比如,国家领袖随便说了一句话,那就是真理,普通人说了同样的话,则什么都不算,因为身份不同,所以,同样的几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就是领袖去某个企业视察,随便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则这个企业的产值立马就提高了一个档次,领袖随意指导一番,企业就能渡过难关。

    如此,这些领袖已经不是普通人了,而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比天上的神仙还要厉害,让人只能膜拜。

    所以,闭关锁国是为了愚民,从而让老百姓便于统治,对统治者非常有利,但这种方式严重遏制了老百姓的思维,会导致国家落后破败,如此,当实力强大的外敌入侵的时候,就显得非常无能为力了。

    李安明白婆露国统治者的心态,知道这个小国的统治者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的牵扯,也就是不愿意加入大唐所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框架,而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大唐帝国的利益,婆露国虽然距离马六甲有一定的距离,但并不是太远,大唐帝国为了长远发展,需要走出去,婆露国是必须要合作的对象,不能任由其继续闭关锁国下去,毕竟,这里将存在大唐帝国的利益,这里的资源和人力,必须要为大唐帝国服务,这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

    说的简单一些,李安此次前往婆露国,就是要用威慑的手段,打开婆露国的国门,让婆露国成为大唐合作框架内的一份子,让其成为大唐帝国的附庸。

    若婆露国识大体,同意与大唐帝国合作,则一切都好说,若是他胆敢不合做,拒绝大唐帝国的合理要求,则李安就不会跟他们客气了,直接推翻他的政权,让愿意合作的人当政。

    也可以这么理解,李安这一趟海上之行,是带有以武力做后盾,强迫沿途国家加入大唐合作框架的意味,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唐帝国的利益,让了让大唐帝国更加的强大。

    若是之前的大唐,完全没有必要费这么大的劲,只可惜自从李安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唐的工业化完全崛起了。

    而工业化生产的速度是人工的很多倍,如此一来,不论是生产的原材料,还是产品销售的市场,都会显得越来越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大唐工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材料基地,是势在必行的。

    李安很有前瞻性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亲自带领一支兵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了一圈,将所有与大唐利益相关的国家都去了一趟,并亲自交代其国王,表明大唐帝国的态度。

    先前去过的所有国家,都被李安搞定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跟大唐帝国唱反调,当然,这些国家都相对比较开明,愿意与别的国家联系,而诃陵国的情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