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道路和交通的艰难,是阻碍大唐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原因,若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改善蜀中通往京城的糟糕交通状况,让商人能够更顺利的来往。

    当然,这个道理不只是李安明白,很多想要大唐繁荣的志士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关键是这条路实在是太难修了,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将非常庞大,如此,有可能会拖垮大唐的财政,从而让大唐的中央财政入不敷出。

    而一旦财政出了大问题,一个强大的帝国,距离崩溃也就不远了,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强大政权,因为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从而导致亡国的惨剧。

    商纣王大兴土木建造鹿台,修建摘星楼、搞得民怨,国力大损,最终被西周取而代之。

    大隋朝廷不顾国力的条件,大规模开凿大运河,耗尽了国力和民力,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大兴土木,导致国家灭亡的事例,即便出发点是为了改善民生,但只要是耗尽国力民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任何事情都必须量力而行,改善民生也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大求全,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必须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若国力能够承受,则又是另一种情况了,比如战国时期韩国人郑国受命进入秦国,鼓动秦始皇修筑灌溉水渠,目的是为了用大型工程的建设,拖垮秦国,让秦国财政入不敷出,从而不能威胁韩国的安全。

    但大秦帝国的实力,在经过商鞅变法百余年的积累之后,已经非常雄厚了,修建郑国渠并不能耗费秦国太大的国力,反而让秦国为此拥有了四万顷良田,实力变得更加强悍。

    这就是国力和财力承受的问题了,能够承受的建设是合理的建设,万一财政无法承受就不能盲目开工,隋亡大运河就是很好的佐证。

    大唐帝国能够进行全国性的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关键取决于财政能够投入多少资金,有了足够的资金,办起事情来才方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