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大宋的朝会冗长漫长,这是赵家对相权分化的结果,大宋的宰相权利已经被“三分天下”,枢密使掌握了宰相手中的兵权,三司使掌握了财权,而参知政事更进一步的分化了宰相手中的行政之权。
而到了最后,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都要向皇帝一人负责,于是便出现了大朝会中轮流禀明奏事的状况,但即便是在朝会拖的再冗长,赵祯也不会取消对相权的限制,并且朝会该进行还是要进行。
自大宋开国以来,兵权已经彻底收归皇帝所有,而为了压制武将,文臣地位的提高也在所难免,现在到了削弱相权的时候,赵祯自然也不会手软。
作为皇帝的赵祯即便是再怎么妥协,也要把行政权与军权这两样国鼎之器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自己,但为了延续这种皇帝专权的正确性,赵祯必须要让自己的继承人同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明君。
所以赵旭这位太子便也要参加大朝会,当然他不能在明面上参加,却也在这大殿之中,赵祯在乾宇殿之中开设了一处暖阁,为的就是给儿子以学习,观摩朝政的机会。
但赵祯绝不会让儿子出现在朝臣之前参与朝政,其中深意乃是为了放止他干涉朝臣,任何人效忠的对象只有皇帝,即便是太子储君也不能干涉皇帝的决定,影响朝臣的站队。
历史上的教训可不少,最重要的一点,赵祯知道该何事放手,让儿子独当一面,他可不会把权利牢牢的抓在手中,直到自己死去的时候,才实行权利的过度,如此一来,岂不是把纸上谈兵的赵括送上帝位?
在他看来,这是对大宋的不负责,对百姓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儿子的不负责。
大朝会总是挑选紧要的事情请皇帝示下,剩下来的政务便可回到公衙中处理,有些需要上疏的便上疏皇帝,不必要请示皇帝的便发往中书省,这才是一个帝国正常的政治运转。
赵祯的习惯便是在大朝会的时候处理国事,这样做的效率非常高,如眼下朝廷虽免去了受灾之地的夏税,即便是百姓收获了粮食也不用交税,但可自由买卖。
于是赵祯下旨:“命各地常平仓,赈济仓购进夏粮,朝廷以商税补充各地所费。”
三司使的包拯便开口道:“起奏陛下,商税还未收缴完毕,此时应下若是付给不及,恐有失朝廷之信。”
赵祯微微点头道:“如此便以商税收缴之后,在传旨下去,命有司不得懈怠!”
高丽使团的使者在偏殿门口偷偷观望,他们非常想见识一下大宋朝会是一副什么光景,和高丽又有什么不同,即便是作为正使的金伸权都上前窥探。
这时候的他们也顾不得什么颜面和威仪了,一旁的内侍自然不会阻拦,在他们看来,没有侍卫守在门口,这些高丽人便是自由的,自己没必要限制他们,何况这些人扒在门口不断的吸气,这样的奇景在宫中可不多见,也着实颇为可笑……
而赵祯一系列的处理在高丽使团眼中便惊讶万分,他们实在想不出大宋的商税能有多少,居然可以如此大量的收购各地百姓产出的夏粮食。
高丽与大宋数十年没有交往,所了解的程度还不及辽朝之万一,这么多年来,辽朝一直对高丽采取封闭政策,为的就是担心高丽与大宋再次恢复臣属关系。
当初辽朝可是颇为费劲的才在大宋的“帮助”使得高丽彻底与大宋断交,两国之间甚至数十年没有来往,即便是赵祯率领大宋日益强大起来,辽朝已久向高丽封锁消息。
只有大宋的商贾前往高丽买卖时才会描述一下大宋现如今的面貌,而高丽人觉得这是在刻意夸大,他们眼中的大宋,依旧是那个差点被辽朝萧太后南下灭国的大宋……
消息的闭塞使得高丽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明真相,而这是高丽国主刻意为之,一来他不希望契丹人知晓,其实高丽已经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而来也是避免让朝臣和百姓再次陷入对中原王朝的恐惧。
身为佐丞的金伸权乃是高丽的“天子近臣”,他所了解的大宋和别人完全不同,这也是为高丽王会派遣他作为正使的原因。
和大宋相比,高丽的朝会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大宋皇帝说的没错,在高丽确实是外王内帝,但见过大宋的朝会和皇帝的威仪之后,金伸权微微苦笑,虽然都是皇帝,可两者之间却相差甚远。
使团成员的连连惊叹让金伸权脸上微红,神态也颇为尴尬,其实在从登州上岸的时候,他们就被大宋的一切所惊叹,绵延的公路,高大的城池,繁荣的市井,知书达理的年轻人,这一切无不在向他们述说着大宋帝国的强大。
北京城的宏伟更是其他们前所未见的,数丈之高的城池好似顶上了天际,转头望向窗口,别说是使团的随缘,即便是作为正使的自己都被这偌大的皇城所惊呆。
当年他曾经跟随使团来过大宋,可那时候的大宋国都还在东京城,现如今到了北京城,两座皇宫之间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伸权回过神来便瞧见皇宫内侍略带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