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漫长的暑假终于结束,当李子昂背上行囊c揣着缝在衣服内侧的学费c坐上远去常山中学的大巴时,他的内心升腾起一股莫名的c以前没有过的情绪。
    以前总想着走出去,而真正要离开家乡的时候,却又伤感起来,但这伤感中还带有一丝兴奋丝期待。
    母亲在车窗外挥手告别,她本想一起去的,但姥爷突然生病,两个姨又刚好都不在家,姥姥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母亲只得留下来。父亲是一早就开车出远门送货去了。
    李子昂安慰母亲说,姥爷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不用担心。也叫她不用担心自己去上高中的事。
    “我独立习惯了,没啥问题的,这一两百公里,也不算远,放心吧,我到地儿后找公共电话告诉你。”
    车辆刹车拉起,车门缓缓关闭,引擎发出隆隆的响声,顿时伴生一股浓浓的汽油味。
    大巴启动了,先是缓缓向前,驶出停车场后开始加速,看着窗户外越来越远c越来越小c却还在挥手的母亲,李子昂觉得有点尬,毫无缘由地怕车上同行的陌生人笑话,但顿时鼻子也有点酸,他挥了挥手,让母亲回去。
    车速不算慢,但路况不好,行驶了四五个小时才到。那日阴着天,似下似不下地飘着雨,倒不像北方一贯的风格了。窗外的树一棵棵向后快速离去,幻化成一抹翠绿,远处陌生的村庄已飘起炊烟。这一幕幕,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不断重复上演,把离家的感受逐渐麻木,但却永远地刻在了心里。
    如若不是出发得早,可能傍晚都不一定到得了。李子昂是早上八点钟从车站出发的,到达常山车站后,叫了一辆摩三轮,到达学校时已是下午两点钟。正常时候从车站到常山中学,坐摩三轮只要五块钱,当日却被司机师傅哄抬到了十块,如若不是拿的行李比较多,李子昂可能就坐公交了。
    报道处报道后,李子昂被学生志愿者帮忙拿行李,领到了所在宿舍。他被分到了03级2班,是重点班,宿舍是104。
    到达宿舍后,李子昂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宿舍条件不是一般差,十六人间,分内外两小间,每间八人,没独立卫生间,楼层公用的卫生间在楼道中间位置,卫生间的坑位还是那种共用水渠的设计。
    “这栋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你们宿舍在1楼,教室就在同一栋楼的2楼。”志愿者学长说。
    “学长也是重点班吗”
    “对,我是022班的,我们高一时也住这里,高二就搬到主校区那边了。”
    “这栋楼这么小,有几个班在这里啊”
    “就只有高二的14班四个重点班在这儿。14班的男生住这栋的一楼,女生住对面那座楼的2楼。”
    李子昂往对面看了一眼学长刚才说的女生宿舍楼,1楼有个中空的巨大的门,其他位置也像是仓库,二楼确实看起来像是能住人的样子。
    “这个小校区是租借的,我听说,明年好像就不再续租了。所以,你们应该是最后一届在这边住宿和上课的重点班了。”师兄补充道。
    谢过并告别师兄后,李子昂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他带的行李也不太多,主要是被褥铺盖和一些换洗的衣服,不一时就收拾好了。
    食堂这个点午饭早就没有了,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才开卖,但李子昂早已饥肠辘辘。于是他立马出发,打算出学校大门去吃点东西。
    按照进来时记忆的路线,先出了这栋男生宿舍与教室的合体楼,右拐就看到了这个小校区唯一的小食堂,再右拐绕过合体楼与食堂,便来到了通往主校区的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篮球场,接着往前走就进入了通往主校区楼群的甬道,甬道左侧是操场,周边被铁栅栏围住,茂盛的白杨树遮挡住整个甬路,而甬路的右侧是房龄较老的一排排教职工家属楼,已被划为待拆迁的危楼,无人居住此间。
    甬道大约与操场同长,一百二十米左右,甬道的尽头便是体育馆,体育馆再往前走就到了主校区行政楼,后一排是高一高二教学楼,再后一排是图书馆,后一排是高三教学楼,再往前走就是主校区的大食堂了,食堂一角有个一层的白楼,是学生浴室,浴室旁边有一个大池塘,池塘的尽头就是主校区的男生宿舍楼和女生宿舍楼了。如果再往前走,通过一个小门就会进入到教职员工当前居住的家属楼,这里是不允许随便进出的。
    李子昂忍着辘辘饥肠,大体转了一圈,发现主校区条件要比小校区好太多,于是有了盼头。
    学校的大门正对着体育馆,李子昂于是先返回到体育馆,再右转朝大门走去,刚走两步,恍然感觉看到些什么字,又转身朝向体育馆,发现体育馆两侧挂着
    一副红底白字的巨大的对联。
    上联:遵大路兮,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为之范我驰驱,今天下车同轨。
    下联:登斯堂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尔尚一乃心力,有志者事竟成。
    当时只是觉得这对联意气风发c豪情万丈,是副佳作,后来才知道,原来最先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题予武昌铁路学校的。而不知是为了节省经费还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