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袁绍,曹操,二人作为后面搅动风云的两大枭雄,出身不一样,待遇也就不一样。

    比起曹操领的沛郡来说,袁绍所在的汝南郡,乃是现如今东汉王朝十分富庶的地方。

    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粮食等等,汝南在整个东汉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不然的话,后面诸侯讨伐董卓之后,袁术也不会以汝南,扬州二地,实力一跃成为众多诸侯之首。

    甚至就算是袁绍,一开始也不得不仰仗袁术的鼻息。

    袁绍能够领汝南太守,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接着隐居,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袁家的实力。

    提起袁绍,刘玄也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上有关于袁绍的信息。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东汉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作为一个东汉末年所有世家当中影响力最大的世家,整个东汉天下,那里都有着袁家的影子。

    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

    虽然袁绍是庶出的子弟,但因为才华过人,乃是青年的俊杰,自小就表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过人之处。

    看重袁绍的才华,所以后来袁绍虽是庶出,但却被过继于袁成一房,身份上直接成为嫡子。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袁隗喜爱。

    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因此,袁绍因孝,名声大噪,广传天下,人人称赞。之后,袁绍又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名声更是又上了一层楼,在同辈的青年俊杰之中,颇有威望。

    而当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两人都是三俊之一)过从甚密,在党锢之祸中,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

    在袁绍的号召下,曹操,袁术,许攸等等人聚集在一起,结成了一个以袁绍为首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

    说是这样,但实际上,袁绍答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也是给何进面子。

    因为你看,皇帝亲自下令征辟我,我都不来,但你大将军一征辟我,我就来了,是不是说明你何进在我心中,比皇帝都还要重要呢?

    何进自然也明白袁绍的意思,所以对袁绍也是十分的欣赏。

    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

    两个有共同目的的人,共同敌人的人,自然而然的就联合在了一起。

    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在汉灵帝后来驾崩了之后,二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激化,甚至是已经搬到了台面上来。

    双方之间,就立少帝刘辩,还是献帝刘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为了诛杀宦官,袁绍甚至建议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

    虽然当时曹操看出了召外将入朝,介入朝中纷争的威胁,想要阻止袁绍。

    但奈何袁绍也是一意孤行,执意的想要把董卓召入京城。

    明面上是为了要诛杀张让等宦官,但实际的目的是什么,也是不言而喻。

    在袁绍等人的布局和操作下,大将军何进以一种非常合理的方式,被张让等宦官杀害。

    而袁绍等人也有了借口,说宦官天怒人怨,人神共愤,让董卓这样的外将进京,就是为了清君侧。

    后来董卓进京之后的行径,直接让大汉王朝的皇室威严扫地,权威不再。

    而袁绍也以呵斥董卓不分尊卑,逆行倒施,做叛贼行为。

    之后袁绍就仓皇出逃,离开了京城,前往渤海。

    虽然受到了袁绍的冒犯,但为了安抚袁家,董卓后来还是封了袁绍为渤海太守。

    自此,大汉灭亡的倒计时进入到了前奏之中。

    后来,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而袁绍也适时的成为了众多诸侯的盟主。

    之后,讨伐董卓无果,众多诸侯散去,而袁绍,则借着当初诸侯会盟盟主的大势,通过种种办法,逐渐的统一了冀州,幽州,青州等等四州,一跃成为北方的霸主。

    如果后面不是袁绍性格的问题,再加上刚愎自用等等因素,导致官渡一战败于曹操的话,说不定后面整个天下到底姓袁,还是曹孙刘也不一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