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秋言的这个引人的想法还是来自于德芸社。

    天津没有打板叫人的这个情况,这并不是说天津园子票卖的多好。

    而是天津的这些相声演员,不乐意这样做。

    就好像打板招人多丢人一样。

    其实他们想不明白,要是店里一个人也没有,那才丢人呢。

    李秋言见人来的差不多了,心说估计也快了。

    不行,现在自己觉得都不够了,正好,现在垫话部分已经结束……

    得嘞,让你们听听我这段《当行论》吧。

    “刚才那些其实都跟刘老师开个玩笑。为什么呢?有这交情。”

    “对。”

    “不但跟您有交情,跟您哥哥也有交情。”

    刘永久一听,心说,这是准备入正活了,希望你正活也那么炸。

    “你还认识我哥哥?”

    “认识认识!你哥比你大。”

    “废话,比我小那是我弟弟。”

    “不是,我就是说啊,您哥哥比您大不少。”

    “那倒是。”

    “不过他可不是说相声的。”

    “那他是?”

    “他是当铺行当的!”

    ………………………………………………………………………

    李秋言开始入正活了。

    这个当行论啊,是个传统段子。

    那为什么李秋言要选这段呢?

    因为,他觉得老版的当行论有些过于平淡了。

    当然很多名家都演过,可以说都各有优缺点。

    但是这个段子,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远了点。

    因为当铺在年的时候,很多都不存在了。而且这种较平淡的段子,容易“泥”(相声行话,就是没人笑,效果不好)

    所以,李秋言这回惦记“爆”着演。

    着重在刘永久他哥和当东西人对话中找包袱。

    别说,真是效果十足。

    李秋言表现的刘永久他哥看见这当东西来的就烦,自己躲厕所去了,没想到当东西直接抱着东西来厕所门口,直接来句:“今天你下洗澡堂子我都跟着你!”

    好么,这一段,给底下人笑的呀!

    那是掌声喝好声不断啊。

    这里得提下,刘永久刘先生的捧哏也是绝了,什么话都接得住。

    要不说老先生水平高呢。

    这一来一去,那场内笑声不断,场外围的人更多了。

    宋团长就看着人往里进,一时之间,都快多人了。

    这所有演员都是一样,那是底下人越多越兴奋。

    李秋言也一样,看着台下人的增多,自己又多卖了卖力气,那真是让底下笑声不断。

    最后,李秋言选择用传统的底:“嘿!这是个镜子。”

    直接结束演出,底下那掌声啊。

    后台的宋团长也是真心鼓掌,心说,这是票友?

    票友能有这水平?

    他估摸着,估计是李贺华花钱找老师指点了。

    可是李贺华这场一点也没笑。

    不是说不可笑,而是看傻了。

    卧槽,我儿子什么时候学的呀?他怎么有这本事呀?

    正当他脑中乱套的时候,他旁边有人来了句:

    “再来一个!”

    这一声,直接导致全场都不断响起,再来一个的声音。

    这是让他们返场啊。

    按理说,这情况应该返个场,但是这却让刘永久犯了难。

    为什么犯难呢?

    两个原因,一个是……

    返什么?根本没准备返场段子啊?李秋言他会吗?

    另外一个也很重要。

    在天津的园子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压轴出场相声演员外,不允许返场。

    他们返了场,就是坏了规矩。

    但是李秋言却是满脸不在乎,他只是看了眼宋团长,眼神递过去。

    那意思是,怎么着吧?返吗?

    宋团长不会不知道这规矩,但是一看底下观众那样,心说要是不返,今天这局就不好散了,于是勉强的点了下头。

    李秋言一看同意了,直接小声对刘永久说道:“刘爷,老段《答非所问》”

    刘永久听完,心里一挑大拇哥,心说小子行,会挑,于是来了句:“走着。”

    这意思,告你没问题。

    于是二人再度上台,这一下底下又是一片叫好声。

    这回,李秋言可以说是规规矩矩使活了,并没有对这个活进行改动。

    (有兴趣的自己搜这段子,我在这不细说了,回来你们说我水。)

    这个段子比较平哏,他又不改动,自然效果没有当行论那么好。

    但是观众还是笑了出来,并给与掌声。

    这倒不是说李秋言没能力把这段演的再炸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