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个盗墓贼,在离着秦始皇陵二十多公里的一个叫上河的村子里先是长租了几间民居,又承包了几十亩地。就在村子边,一间颇具规模的养猪场拔地而起。

    养猪场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味,就连土生土长的乡下人都承受不了。

    冬天还好点,夏天的蚊虫、苍蝇更甚。也不知道这样卫生条件的养猪场,养出来的猪卖给谁?

    村民们反对过,没用。打不过骂不过,人家还持有合法证照,在自己承包的地上养猪不犯法吧?

    树挪死、人挪活。

    留守老人带着留守儿童,全部奔赴大城市,找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子、女儿’、‘爸爸、妈妈’。

    二年多的时间,村子里除了几家孤寡老人实在搬不走,就只剩下一个养猪场。

    谁也不知道,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养猪场的地下硬生生打通了一条直达秦始皇陵的地道。

    按时髦的话说,这三人不是摸金校尉就是搬山道人。

    在破开陵墓的那一瞬间,巨大的光柱直接从墓穴冲天而起。冲破了上面的封土堆,直刺天际。

    乳白色的光柱犹如孙悟空捅天的‘金箍棒’,就这样竖立在陵山上,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消散。

    这下不发掘秦始皇陵都不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太多,就算是抢救性挖掘,也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才展开。

    仓促上马,有太多的技术需要国外的支持,有太多的国外砖家对皇陵提出种种质疑。

    政府一狠心,邀请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十几个国家的砖家、学者们来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共同见证伟大的奇迹。

    外国砖家可以参与,没道理本国民众不能知情,因此这几天电视上都在做现场实况转播。

    盗墓贼挖掘出来的这条地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盗洞,地道里可以容纳两个人并排行走。此刻两架无人机飞在前,后面一支考古小队操纵着几台探测车尾随其后。

    术业有专攻,探索墓葬,有时候砖家还不如盗墓贼。

    据说这三个盗墓贼被抓后审讯时交待,他们祖上就是当年建造始皇陵的工匠。

    建造时工匠们留下了一些图纸。不是为了盗墓,纯粹技艺传承。

    建造陵墓的大匠,后世子孙却变成盗墓贼。

    即便这样也不保险,盗墓贼最后也不知道挖到陵墓的什么地方,导致出现那持续一月有余的光柱。

    无人机悬空不动,探测车也没法前进。

    现场传回来的视频图像中,有巨大的石球堵在通道上。

    ‘炸药粉碎。’

    ‘人工开凿。’

    ‘强酸腐蚀。’

    ……

    各种方案都在汇集中。

    “这石球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第一手的资料?”浅蓝色的工装套裙,留着齐额头的刘海,显得精明干练的一位小姐姐提出质疑。

    黄文丽,曾经的清华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现在米国一所世界闻名的名校在读博士。

    “黄博士,请注意,你只是旁听。”一旁有工作人员小声提醒到。

    会议室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副巨大的皇陵内部结构图。当然,这图的真实性还待进一步确定。

    侧墙已经被变成电子屏幕墙,此刻至少有十几幅的画面出现在电子屏幕上,有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些画面没有一副和电视上正在直播的画面一样。

    会议室贴着地图的墙壁下摆放着一张椭圆型的桌子,桌边围坐着一圈白发苍苍的老者。

    主位上坐着一位年迈的老者,头话的黄文丽再次举手发言。

    “贾教授、刘主任,我可以见见张大发三人吗?老师有些问题想问问他们。”

    一颗石球,引起了太多的疑问。

    盗墓贼为什么挖偏了?

    是祖传的图纸有问题?还是他们没有精准的定位?

    秦始皇陵探测的数据有偏差?地宫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宫墙变厚了?

    什么样的石球,能在众多监控设备下,以变魔术的形势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

    李卫拖着一只大号的行李箱走进候车大厅。

    李茂明终于在李卫出发前一晚病倒了。所以今天李卫走的悄无声息,就连家里的直系亲属都不知道。

    现在才八月十五,这所国术大学是提前开学。

    动车直达陵通市。

    原先陵通市不通动车,这个小市的位置有点偏,但是随着秦始皇陵发掘被提上日程,这里也专修了一条动车线。

    李卫拖着行李箱随着人群走到出站口,队伍再一次被堵住。

    出站要安检。

    出动车站安检李卫还是第一次遇到。

    安检口还有一队武警装束的队伍在审视着整个出站队伍。

    即便是宽敞的出站口,此刻也充满了浑浊的空气。

    一个用包装盒写成的牌子在接站队伍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