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听到这里,曾葆华已经了然,那夜混战的一方就是姚府的人。突然他又想起,在南华观暂住几日,遇到过姚府前来施粥。如此说来,他们一直在找这枚铜印,也已经把目标确定在南华观里,然后借着施粥的由头,进行试探。

    又或许,难民混有姚府的细作,一直在暗中侦查铜印下落。燕小乙和杨崇义那天的一番敲山震虎,被他们看在眼里,然后来了个黄雀在后。

    想到这里,曾葆华把前后一串起来,很多疑惑就想明白了。只是他现在不便亮出底牌,于是继续问道。

    “请问小娘子,这枚铜印在哪里丢失的?”

    帷帐后的人微微一滞,没有料到曾葆华真的一本正经地问起案子。估计在那里揣测曾葆华是真不知道呢还是假装呢。

    不一会,姚小娘子旁顾左右道:“此印在旁人看来,只是个死物件。却是先祖遗物,对我府上意义重大。不小心被贼人窃了去,流落在外。奴家与兄长忧心忡忡,拜祭先祖时愧疚不已。所以还请曾官人帮忙用心缉查,找回失物。合府上下,感激不尽。”

    “下官已经知晓,回去定会遍查洛阳县辖下的典当、铜铁铺等处,只要贼人没有将此印熔化,定有办法找回来。”做戏要做全,曾葆华一脸正色地说道。

    “那奴家携合府上下,先谢过曾县尉。”

    曾葆华告辞后,代主送客的姚铁杵转身回来,在帷帐外拱手道:“姑姑,这曾葆华年纪虽轻,却是滑不留手。”

    一只玉手伸出来,将帷帐一掀,一女子走了出来。她上穿一件鹅黄窄袖衣袄,外披一件对襟银边绣花长衫,下着大红百褶襦裙。乌黑如云的头发挽了个堕马髻,只插着一枚飞凤衔白珠金簪,款款走来,步步生莲。

    女子端坐在花厅上首,这才看清她的相貌。蛾眉扫月,美目注波,身形卓然,自带九分英气,威凛不可犯。

    “六哥,这曾县尉的底细可查清楚了?

    姚铁杵已经垂着双手,低着头,退站到了下首。听到问话,恭敬地答道:“回姑姑的话,小的只查到这曾县尉是礼部侍郎徐官人娘子的外甥,履历上说他是蓟州渔阳县世家子弟,世居休山乡曾家庄,其父曾为平州司马。”

    “幽蓟等地逢乱已久,官府文档早就流失殆尽,他的这份履历叫人难以查证。怕是假的多,真的少。”

    “姑姑说的没错。小的那夜跟他的人交过手,进退之间可以看出幽州边军的痕迹来。想来应该是幽州某军将之后。”

    “从刚才话语间,奴家听得出,铜印应该还在这曾葆华手上。”

    姚铁杵脸色一变,“姑姑,那我们该如何拿回来?”

    “六哥,而今朝中,孔官人、徐公(徐守中)、李公(李愚)、赵公(赵凤)、冯公(冯道)、刘公(刘昫)等,这些朝中重臣皆出自河北。互相攀援,已经隐隐成势。曾葆华虽然只是小小的右县尉,不足道。但他与徐公、冯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重。”

    “姑姑,如此投鼠忌器,我等该如何处置?我们耗费十余年,终于与散至乌山(杭爱山)、土兀刺河(土拉河)、胪朐河(克鲁伦河)等漠北诸地的旧部联系上了。铜印是重要信物,居中通信缺其不可啊。”姚铁杵焦急地说道。

    “此事我知道。就是因为此印如此重要,才不得不谨慎行事。消息一旦外泄,我等难容于契丹和中原。”姚小娘子想了想,又说道:“六哥,你选两匹河套好马,再奉上铜钱三百贯,布帛一百匹,以祝贺补官之名赠予曾县尉。我们看看他的反应再做打算。”

    说到这里,姚小娘子剑眉一挑,冷冷地说道,“要是他不识抬举,铁杵你就聚集好手,趁夜拿下他们。再严刑拷打,问出铜印来。”

    “小的马上去置办礼物,并准备人手。”

    回到洛阳县衙西厅里,曾葆华把情况简略地跟闻师道和燕小乙说了。

    “这下可找到正主了。那夜偷袭我等的,原来是姚府的人。”燕小乙击掌叫道。

    闻师道却皱着眉头道:“河东姚家?我听说过一二,是河东的巨富,经年贩卖云中、河套的良马牛羊至河东、河北和中原。故赵王王公归附先帝时,曾派人向姚家求购过战马。我听闻姚家原是丰州大户,族人世居河套、居延海。”

    “天佑年间,契丹国主屡屡西袭,姚府不堪其扰,举家迁到了河东,但族人还有不少留在旧地,往来不绝,继续做着生意。”

    “河套和居延海?怎么跟松漠这契丹故地扯上关系了?这一东一西,隔着数千里。”曾葆华奇怪地问道。

    “在下一时也猜想不到。契丹八部在前唐时屡屡受封,得授官职,‘左骁卫将军’应该是其中之一。只是年岁久远,很难查出是哪一位首领的。”

    “闻先生,你的意思是姚家可能是契丹八部某一首领之后,只是迁居到了河套和居延海一带。”曾葆华眼睛一亮。

    “是的郎君,从现在可知的讯息看,应该如此。而且在下推测,这姚家与契丹国主可能有仇怨。”闻师道也是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