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心中已经有了这个想法,王得仁肯和任良朋打起来,那才是见了鬼。
而且他还不是与南明没有联系人,反而是正儿八经被唐王系屡次相邀举事之人。
早在隆武二年春,督师阁部黄道周眼见郑芝龙操纵皇帝,全然一派军阀作风之后,想要恢复中原,委实指望不上这种人。
既然不能指望郑芝龙,这位对大明无限忠诚的老大人,便准备自己单干,散尽家财,募得数千青壮,带着隆武皇帝精神上的勉励,便准备由福建进入江西。
黄老大人虽然脑子一根筋,但却并不是蠢人,他当然明白自己这点人,又没有懂得军事的将领,想要击败满清大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因此就先后三次写信给金声桓,劝他改弦易辙,建不世之功。
当时,金声桓等轻取全江西,还在得意之时,黄道周的兵力非常有限,招降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据守赣州的南明督师万元吉在崇祯后期曾任督师阁部杨嗣昌的主要谋士,同左良玉部将领有较多接触。他凭借过去的老关系,亦曾派密使带着亲笔信件规劝金声桓反清。
金声桓、王得仁二人虽然不写回信,却接待了使者,私下殷切讯问万督师的情况,秘密放回。
不久,黄道周、万元吉先后兵败身死,金声桓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但隆武朝廷大臣亲自致书劝说,许以高官显爵,对金声桓、王得仁等一众难封爵位的人,委实具有一定的诱惑力。
何况南昌的一些明朝遗老耆旧还不时给金声桓传递一些真假莫辨的消息,如隆武帝、杨廷麟、万元吉尚在人间,“隆武屡有手诏,许公能以江西归明者,即举江西封公,亦尝达一二乎?”
因此对于反正,他王得仁是有之前的基础的,也是有过犹豫的,只是唯一的变故便是隆武朝廷败的实在太过,还没等金、王二人想个明白透彻,便即两个不到轰然倒蹋,皇帝都被擒殉了国。
隆武朝廷灭亡,招降和反正之事自然再不用提了,原本这事到这里,也就完全打住了。
但是谁又能想到,隆武皇帝的亲弟绍武皇帝委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是短短的几个月,便即彻底整合完广东,并且以弱击强,一举击败之前被所有人看好的永历皇帝,轻松拿下了对方的老巢广西省。实现两广的统一,一下子将局面再次救活了过来。
若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让王得仁这么快就又开始动了心思。接下来发生之事,却是让人真的有些坐不住了。
半月不到,轻描淡写的,直接拿下湖广原本看似强势,手握十数万大军的何腾蛟。
湖广战事还未消停,在福建原本不可一世的李成栋,又被绍武皇帝的死杆郑成功打的步步后退,全面放弃沿海地区,退向内陆立足。
只是数月时间,东南数省便即再次一统。这让原本就剩下一口气的南明,竟然奇迹般的再次爬了起来,似乎有再次兴盛起来的模样。
作为满清的上层将官,他是深知如今江南是如何的空虚,除了南京、杭州的数千驻防八旗,各地的绿营数量不仅极少,而且大多还是从投降明军中改编而来,战斗力还委实差强人意。
降军中唯一值得忌惮的便是福建的李成栋,但是这李成栋却是与金声恒交好,有着过命的交情,更是因为满清封赏太薄而同病相怜,若是能将李成栋也拉过来,那便真的是万事成偕,凭着那数千驻防八旗,根本就别想奈何他们分毫。
所谓了解的越多,敬畏就会越少。这个道理对于满清八旗,依旧是通用的,至少王得仁对其的态度,便是遵照着这个理念。
当年满清大军南下之时,江北四镇全面倒戈投降,王得仁是没有任何意见的。王得仁虽然自觉悍勇,但是却也不是傻子。
毕竟满八旗赫赫战功在前,所遇之敌就没有一个能够抗住他们攻击的,他们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觉得是难以抗拒。因此为了活下去,对于投降满清,他们就没有一个反对的。
毕竟连当年纵横天下,由戚大帅侄子亲率的所向无敌的浙兵,与以战力彪悍著称的四川白杆兵,双方联手战满八旗于浑河,虽然打的极其惨烈,但依旧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那一次失败并不仅仅是明军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明军精气神与脊梁被打断的开始,
从那之后,明军野战的勇气几乎被一扫而空,还敢于出城野战的军队,几乎再也不存在。
偶尔出现的那么几支,要么被自己人坑死,要么就是被杀的大败亏输。虽然明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大多都是因为自己人。
但是对于王得仁这种军头来说,政治神马的都太费脑子,他看的更简单和透彻,那便是所有野战明军都败了,明白了这一点后,对于八旗他有的只能是敬畏了。
不过这数年下来,他这种观点也开始慢慢动摇了。从一开始的极度敬畏,慢慢开始转变为客观对待。
首先让他产生鄙夷情绪的是汉八旗,这些汉八旗之前看到他们火炮火铳齐全,盔甲齐备之时,他还是有些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