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回到住处,欧德-易卜拉欣将那一沓写满了字的纸拿出,开始整理起来。

    这几天,库塞-侯赛因与谢凯可以说是聊的不亦乐乎,就像秦孝公与商鞅相谈三天三夜不知疲倦那样。当然,库塞-侯赛因的出手大方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数千万美元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就送给了对方。作为回礼,谢凯给库塞-侯赛因提了不少建议,成果就是目前摆在桌子上的这一堆方案。

    在这些方案当中,谢凯建议库塞-侯赛因仿照华夏设立经济特区,有两个地方可供选择,一个是伊拉克南方的穆萨纳省(首府是塞玛沃市),另外一个是伊拉克北方的塔米姆省(首府是基尔库克市)。这两个地方要么境内就有大型的油田,要么离大型的油田比较近。只是这两个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离目前的战线不是很远,属于伊朗军队用“飞毛腿”和“地红旗”导弹能够打击到的范围。

    当然,其他的地方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例如位于伊拉克西部地区、并且拥有炼油厂的哈迪塔(属于安巴尔省)。但这个地方位置过于偏僻,自然环境也不是太好,因此落选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在这两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并且得到和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让伊拉克与伊朗方面达成协议,至少限制战争影响的陆地范围。所以说,这还牵扯到zhengzhi方面的问题。

    伊拉克这边的问题不大,毕竟萨达姆-侯赛因总统早在数年前就公开表示不愿意再打下去,为此还率先开展了“袭船战”和“袭城战”。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伊朗那边的问题。

    想来想去依然找不到依靠他们自己就能解决的办法,欧德-易卜拉欣索性离开住处,到外面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已是深夜,街道上极少有车辆经过,更别说行人了。

    不知不觉,欧德-易卜拉欣走到一家咖啡馆的门口。此时,这家咖啡馆仍然在营业,当看清楚这家咖啡馆的名字时,欧德-易卜拉欣眼前一亮,或许这家咖啡馆的老板能有办法。

    欧德-易卜拉欣走了进去,要了一杯俄罗斯咖啡(含有很高的热量)和一些糕点,然后大口的吃了起来。

    没过多久,一个名叫卡尼娜-库里科娃的苏联女人坐了过来,将一盘切开的水果放在了欧德-易卜拉欣的面前。

    欧德-易卜拉欣与卡尼娜-库里科娃的相识过程可以看“中间跳过去的剧情”那一章。重逢之后,卡尼娜-库里科娃拿出了一张支票作为报答,欧德-易卜拉欣看也不看就拒绝了。但卡尼娜-库里科娃没有放弃,提出拿这笔钱开个咖啡馆,股份一人一半,这回欧德-易卜拉欣倒是没有再直接拒绝。没过多久,这家名为“伊卡”的咖啡馆开业了。由于里面的咖啡和糕点都是俄罗斯风味的,因此吸引了很多在伊拉克的苏联人(包括顾问和技术人员),加上卡尼娜-库里科娃与苏联驻伊拉克的大使有亲戚关系(公开的身份是这样的),所以来这里的苏联人不敢闹事。

    不过欧德-易卜拉欣倒是没把咖啡馆的生意放在心上,就连分红也没去拿过,就算偶尔去咖啡馆吃东西,也是和普通的客人一样付钱。

    这次欧德-易卜拉欣之所以来找卡尼娜-库里科娃,就是想通过后者的关系,让苏联方面在两伊的私下谈判中发挥一些作用。

    要说目前能够通过外交途径对伊朗施加影响的国家当中,排在第一的非苏联莫属。原因有三:第一,苏联在当今世界的军事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第二,苏联与伊朗是邻国;第三,在两伊战争的中后期,苏联向伊朗销售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至于苏联方面会不会答应帮这个忙,欧德-易卜拉欣认为可能性还是挺大的。毕竟伊朗不像伊拉克那样,有一帮海湾富国提供借款,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封锁后,伊朗的进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果能让伊朗多赚一些钱,到时候就有可能多买一些苏联的武器装备。所以有了这种看得见的好处,苏联方面绝对会配合。

    果然,当欧德-易卜拉欣将来意告诉给了卡尼娜-库里科娃,后者答应帮忙试探一下。

    ---

    1986年2月底,华夏东风城。

    “谢,如果不是你,这次的秘密谈判很难成功,所以将来你要是遇到了什么麻烦,能帮忙的我一定帮到底。”欧德-易卜拉欣是真心实意的表达感激之情。

    这次欧德-易卜拉欣明面上是跟随艾哈迈德-沙巴吉过来,与华夏“红旗机械厂”的人签订那总价大概二十七亿美元的武器装备的正式采购合同(谢凯在伊拉克的时候与库塞-侯赛因敲定的),实际上是与伊朗方面派来的秘密代表哈梅内伊和穆罕穆德-贾拉德进行接触。

    说到穆罕穆德-贾拉德,此人可是与欧德-易卜拉欣有一段渊源,虽然两人在这之前并没有见过面。

    原来,在1982年巴士拉战役期间,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一个双腿被炸断的伊朗少年士兵挣扎着想爬回己方的阵地,然而由于他所在的位置离伊拉克军的阵地很近,周围没有他的战友,使得大量失血的他无法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