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算我今年能考上,也得在大学里熬四年,剧组实习又要熬两年,等到有机会执导不得奔四了?”沈青这么想着,觉得时间都去哪儿了。

    “要不去参加京影的成人学院,交钱就能进去的那种?”

    沈青又在网上查询成人函授课程的学费。

    嗯,一年二十万。

    “算了,自学成才吧。”

    沈青这么想着,在纸上,把这一个选择,划掉。

    第二、西去湖谷,在华夏规模最大的湖谷影视城跑剧组。

    湖谷影视城,位于中西部天锦市,四十年前为一部名为《王朝1583》的历史正剧搭建实景,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集摄、玩、游一体的超大型旅游影视基地。

    华夏每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古装剧,在这里取景。

    沈青查了下网上公开的注册群演数:23万人。

    排除体验生活的,追星的,暑期实践的,临时退出的等等,实际活跃群演也在十万人以上。

    群演和导演,就差一个字,但完全是两个世界。

    “难道要我从群演开局,一步步凭借人格魅力,转行导演?”沈青问了自己一声,“这玩意儿不现实嘛。”

    沈青又没什么娱乐圈的朋友,就算有,关系不好谁会带他。

    再说,就沈青手机里“浪潮”文件夹的那几个小视频,也拿不出手,算不得工作经验。

    如果真要走这条路,一开始只能进剧组打下手,从场务做起,积累人脉,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遇到一个贵人?

    “算了,想想就觉得憋屈,这年纪就别去受这份罪了。”

    沈青想到自己三十岁的人,还得被剧组导演、副导演、制片、主演像狗一样使唤,打了个哆嗦,赶紧把这一个选项划掉。

    第三、东往明珠,找一家影视广告公司做策划。

    影视传媒这一行,你可以说它和娱乐圈毫无关系,也可以说它和娱乐圈离的很近。

    比如现在华夏活跃的一些年轻导演,都是广告片导演出身,毕竟人家也是要吃饭的。

    电影梦谁都有,但是每年华夏拿到龙标的有几部?

    不上龙标,不算电影,这是许多影视圈内人士的共识。

    这十多年来,华夏电影行业发展迅猛。

    特别是近五年,被流量明星+大ip的高票房吸引,因房地产增速放缓而寻找新风口的热钱大量涌入,造成明星的片酬节节攀高,电影数量急剧上升。

    是人是鬼,都想进娱乐圈。

    据统计,去年华夏一年就有拍摄超3000部的故事长片,其中拿到龙标的有600部,而这600部里有钱有资源上院线的只有一半。

    平均一个月30部。

    影院一个月播放30部电影,能被大众了解的是5部左右,但就这5部电影,大概率还被骂烂片。

    拍电影难,拍一部好电影,难上加难。

    别说院线电影,就是网络微电影,沈青现在也没有办法。

    他不是刚进社会的小年轻,电影也不是他拿着原来世界的剧本,投资人就会挥舞着支票,狂吼道:

    “求求你,沈青,赶紧拍吧。这部作品注定会轰动世界。”

    在娱乐圈,有名才有机会。

    是不是很奇怪的逻辑?

    我进娱乐圈就是为了出名,结果你要我先有名气。

    别的不说,现在他去网上找影视公司的邮箱投稿,无人知晓的草根,剧本都不会打开,只能被当做垃圾邮件处理。

    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圈子。

    如果入门容易的话,那为什么会有‘师傅’这两个字呢?

    “要是生活能像娱乐小说一样简单就好了。”沈青叹了口气。

    “主角唱演导编摄俱佳,投资人随便忽悠,剧组张口就能组建,两章搞定一部电影。”

    作为没资金,没资历,没名气,没人脉的四“无”人员,进入一家影视传媒公司,做一个广告策划,可能是沈青所能选择的最优解。

    决定了,就先去当一只广告狗。

    趁着现在还早,沈青赶紧在网上买了高铁票,没什么要准备的东西,轻装上阵。

    仔细检查屋内的煤气水电,还特意拍了张门锁的照片,确定门已经锁上。

    沈青觉得自己的强迫症,越来越严重。

    本来沈青想要去以前读书的学校走一圈。毕竟是要正式离开这座城市,但又觉得太孩子气,赶紧制止这个幼稚的想法。

    直奔高铁站。

    上车以后,沈青坐在靠边的窗户,看着视线里的物体越来越快,越来越小。

    曾经熟悉的城市,正在一点点消失。

    而自己呢,正孤身前往一座庞大的钢铁牢笼,不知道结局会怎样?

    不管是曾经的世界,还是现在的世界,永远都是孤身一人,好像挣扎并没有任何意义。

    沈青旁边是一个留着长发的青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