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武泽军,阳城理工大学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从教三十多年,门下高徒遍布五湖四海……这是一般的校内师生对武教授的普遍认识。

    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武泽军还是国家秘密科研项目“智脑计划”的首创者和重要科研人员。

    “智脑计划”从千禧年开始被武泽军联合京都几位计算机领域、心理学领域、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秘密地提出,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通过特殊途径拨下巨额资金,开始展开长达22年的科研攻关。

    这22年来,武泽军不知道放弃了多少晋升机会和功名利禄,一直默默投身于这项伟大的研究,获得累累硕果。

    但这些科研成果都属于国家机密,是不能公开发表的。

    所以武泽军到如今还仍旧只是个“资深教授”,连个学院院长名号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国家津贴、院士评选等荣誉,根本和他无关,尽管以他的才智和成就,其实已经达到这样的标准。

    如今摆在武泽军和众专家们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始终无法让实验室里各项功能逐步完备的人工“智脑”完成根本性的蜕变——学会像人一样“思考”并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武教授和众多后来陆续加入的专家团队虽然做到了让数据库庞大的“智脑”以极高的效率和令人吃惊的逻辑性去主动“收集信息”、“分类和处理信息”、“得出十分理性客观的反馈和修正意见”,它可以不断地通过类似于“学习”的行为来“修正”和“完善”自己。

    但是,这样的“学习”和“修正”仍离不开固定的程序模式,“它”虽然已经无限地接近了理想的“人工智能”,但本质上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因为它不懂得像人一样“思考”,它也没有“自我”和“意识”,只是拥有接近完美的逻辑和相对系统完备的知识,可以处理世界上绝大多数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个被众多专家团队刻苦攻关制造出来的初代“智脑”,只是数千上万个“超级程序”的有机联合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整整22年了,武泽军已经几乎可以确定,自己的学识达到了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除非出现了超越他和众多优秀专家们的新一代科研天才,否则这个初代“智脑”的研究就只能到此为止,勉强画上一个不够完美的终结号。

    当武泽军从内心承认这一点时,顿时感觉到心中有一种无法释放的疲惫,放眼望去,研究室外面的天空依旧灰蓝,校园里学生们又到了开学的时节,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但武泽军的心态瞬间走向了迟暮。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22年?武泽军不由得轻轻地关上了研究室的钢门,用大拇指按几下钢门上的特殊指纹锁将它安全地锁上,然后缓步走到校园里,想要通过散步来消解一下心中的郁气。

    从研究室通往教学区的这条校园小道,是武泽军最喜欢的一段路,很多人都知道,他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会来这里走走。

    离研究室所在的科学楼不远处,就是一个小小的人工湖,武泽军每次来到这里都会驻足观赏一番,然后才继续缓缓散步离去。

    今天人工湖边却多了一个陌生的身影,面向武泽军,有点惴惴不安的样子,长相略胖,看起来像是个本科生。

    武泽军微微一笑,看着这个身影似乎想到了一位身在远方的老友。

    随着他的微笑,那个胖胖的年轻人似乎看到了机会,鼓起勇气走过来,走到武泽军的旁边停下,重重喘了一口气,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

    “您好……请问您是武泽军教授吗?”

    “我是,找我有事?”

    “有……有事,我有一个小小的程序,想恳请武教授帮我看看,不知道——”

    “嗯拿来吧,我正好有空。”

    武泽军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又诞生出一点想要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水平如何的念头,既然眼前这个本科生敢于将自己的作品当面呈上来,想必质量应该也不会太差的吧。

    于是胖胖的本科生郭邵鹏,就迅速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个黑色u盘递到武教授手里,自己站在一边等候教授吩咐。

    “跟我来吧。”

    “谢谢教授!”

    能得到武教授当面指点,郭邵鹏当然求之不得,就跟着武泽军一路走向科学楼的五楼。

    这里有武泽军的一个专用办公室,里面除了基本的办公设备,还有一套古色古香的茶具。

    武泽军随手打开办公桌上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将u盘插上,把里面的唯一一个小程序拷贝进电脑里,双击打开。

    因为研究的停顿,现在武泽军时间上并不紧迫,所以并不急着去看这个小程序的源代码,直接先看它的表现效果如何。

    双击这个名为“小蝶人智能对话”的程序之后,电脑桌面上马上跳出来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细看它的“身体”却长得像一个缩小版的小女孩,只是身形略胖,不是太可爱的样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