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随着“敦刻尔克”级工程的开展,i国海军获得了越来越多关于该舰技术细节方面的情报。

    经过对比分析,i国海军认为770型舰不足以与f国战列舰抗衡,决定重新设计一型与“敦刻尔克”同一级别的26500吨战列巡洋舰。

    初步设计于1933年完成,基本技术数据为标准排水量26925吨,长200米、宽27.25米,4座双联装343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52毫米副炮和4座四联37毫米高射机关炮,航速29节。

    侧装甲带2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合计50毫米,水平防护相当薄弱;水上飞机4架,但没有机库。尽管1933型战巡性能已经比770型提高不少,但在防空火力、装甲防护和航速上仍然没有达到“敦刻尔克”的水平。

    而且种种迹象表明,e国人在未来几年内获得新式战列舰后,很可能会将部分老式战列舰部署到地中海基地。在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后,i国海军终于认识到只有建造昂贵却真正有效的条约型战列舰,才能够保证其在地中海的均衡地位。

    1933年年底,意海军提出了战列舰的新的技术要求:

    标准排水量为35562吨,应装备排水量允许的最大数量的406或381毫米主炮,装甲可以在18500~27500米距离以内抵御相当于本舰主炮穿甲弹的攻击。

    水下防御系统防御水平350公斤tnt,航速30节,续航力应保证军舰从主要基地出发至地中海任意海域做往返航行,同时应有适度的战斗续航储备(军舰的战斗航速比经济航速的油耗率大的多)。

    新式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工作由i国海军工程监察长乌蒙贝托·普列赛(umbertopugliese)总负责。

    1934年初,已经有几个不同的舰体设计入围,并在拉斯佩齐亚研究基地里进行了模型对比试验,其中包括:

    海军工程处2月份设计的54265号方案,排水量37000吨;

    研究基地自己设计的方案,排水量35900吨;

    b191、b192和b193(b194的初步设计)方案,40000吨,航速34节;

    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a)、帝国号(impero)。

    维内托级战列舰首批建造2艘: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利托里奥号;当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在建时,1937年i国退出国际联盟。

    1934年首舰“维内托”号与2号舰“利托里奥”号同日开工建造,1940年两舰先后竣工。

    1934年10月28日,首舰“维内托”号在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开工,1937年7月25日“维内托”号舰壳下水,1940年4月28日,“维内托”号竣工。

    她成为自1916年以来,i国建成的第1艘战列舰。1940年5月1日,“维内托”号正式加入i国海军现役。此时距i国正式加入战争只有40天的时间。

    “维内托”级战列舰在i国战列舰系列中,是攻击力和防御力相对比较平衡的一级。

    该舰舰型上采用长艏楼,前部呈阶梯式布置着381毫米三联装炮塔2座,后部布置着1座。艏楼较长,一直延伸到后部炮塔。

    4座152毫米三联装副炮分别布置在2号和3号主炮塔的左右两舷。

    1号甲板下的后甲板是舰载机甲板,在中心线位置布置有起飞弹射装置1座及起重机1台,但该舰未设机库。

    剪式舰首并不利于高速航行、最初在海上试航时发现耐波性能较差且有振动等问题,不久得到了改进。

    “维内托”级战列舰水线以下的“皮里埃维”式水下防御系统是圆筒结构,筒的内径3.8米,外径7.2米,内筒内是空的,外侧可装载燃料等液体物资。

    在近“皮里埃维”式水下防御结构的内侧和船体中心线处设有纵舱壁,纵舱壁将机舱区域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机舱区域由4个机舱室、8个锅炉舱室组成,机舱区域及主炮塔下的船底则采用三层底结构。在三层底内的船底中心布置电缆管道。

    在1号主炮塔的前部及3号主炮塔的后部船底布置有应急柴油机发电机舱室。前部桅杆为圆杆式,后部桅杆系在塔状结构底座上安装圆杆。

    该舰前后2个烟囱布置得比较接近,其间安装了射击指挥仪,“卡约·杜里奥”级在进行改装时也采取了这一方案。

    维内托级战列舰机舱分为前机舱和后机舱,二舱之间是锅炉舱,这种布置形式也是意大利战列舰惯用的方式,这有利于提高舰艇的生命力。

    因为某个机舱被炸后,另一个机舱的动力系统仍可发挥作用。但这样的设计增大了主炮塔及机舱区域的范围,被打击的机率也相应增大。

    “维内托”级舰,舷侧水线部的装甲带成8度角安装,厚度为250毫米板或280毫米板与70毫米板或10毫米板形成组合装甲板,最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