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觐见的第二天,卢象升便离开了北京,前往良乡等地,去招募新兵去了。

    北京城内虽然有数十万人口,但按照朱由检的意思,士兵一定要从憨厚的农户中选拔,城市的百姓太过油滑不适合当兵。卢象升也看过戚继光的兵书,明白这个道理,便不辞辛苦的去京畿各县募兵。

    卢象升走了,武举新考中的三百武进士们正在西苑,由许显存带着那帮勋贵子弟们对他们进行军训,朱由检现在也没有心思去见他们。这帮武进士是当做基层军官来用的,新军招募来后,会把他们和新招募的士兵编制成营。而现在,这帮武进士必须经过和勋贵子弟们一般严格的训练,甚至要更严格几倍。这样他们自己带兵训练时,才有方可循。

    训练这帮武进士的任务就交给了许显存,驾轻就熟之下,又有那帮勋贵子弟帮衬,足以胜任。许显存每天傍晚都会进宫报告训练的情形,朱由检有什么新的点子也会吩咐他去施行。

    招募士兵编制成营是一方面,另外还有士兵的军装,武器装备,战马车辆等等,从有到无涉及的事情非常繁杂。这件事朱由检又不准备让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人插手,很多事情都得亲为。总而言之,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心急不得。

    关心禁卫新军之余,他还得操心国事,虽然他已经尽可能的放权给内阁,一些小事已经不再过问,但很多事情还是不得不亲自决定。

    一直不上朝也不行,那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更何况现在的朱由检年轻精力充沛,又不愿浪费时间在玩乐上,上一世十多年养成的习惯,真让他一直不上朝他自己都受不了。

    故,朱由检规定,每三六九为常朝,他会上朝处理事务,三品以上的京官,再加上督察院御史及各科给事中,参与朝会。

    至于其他时间,若是内阁不能决定,朱由检会在乾清宫暖阁召见所涉及到的大臣进行商议。

    天启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常朝。

    朱由检坐在御座上,听着大臣们禀告近来发生的事情。

    户部左侍郎苏茂相启禀:“臣负责核查京营粮饷,京营一年的粮饷是三百万石,然而现在京中和通州的粮仓加起来才有粮食二十七万石,不够剩余两月所用,还请陛下定夺。”

    朱由检皱眉道:“京营到底有多少兵,怎么消耗这么多粮饷?”

    苏茂相道:“这个要问京营总督李伯爷了。”

    李守琦连忙出班回禀:“回陛下,现在京营名册上共有兵员十二万两千四百二十七人。”

    朱由检微微点头:“襄城伯当这个京营总督果然称职,这么有整有零的数竟然能记得住。”

    李守琦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讪笑道:“臣记性还是可以的......”

    话未说完,李邦华一声冷笑,走出了班列:“襄城伯的记性果然好,可是本督在京营数日却感受不到,大部分营房兵员不足半,其他人去了哪里,还请李伯爷教我?”

    李守琦脸色大变,吞吞吐吐道:“京营十日一操,很多士兵回家不在营中也是有的......”

    李邦华咄咄逼人道:“真的如此吗,可是据我观察,名册上大部分人根本不存在,会操时出现在校场人数虽然比平时多一些,可很多人根本不是名册上人,分明是冒名完,很多人对他怒目而视。因为他的话牵扯到很多人利益。

    大明有萌官的传统,皇帝一高兴,便会赏赐某官的子侄锦衣卫官职,这种锦衣卫职位只是虚领并非实职,钱粮却是按照品级领一点不少,而且很多还是能够世袭。这也造成了隶属于锦衣卫的官员一年比一年多。

    便拿在场的朝廷大员来说,哪个家里都有一个两个的锦衣卫萌官,很多还是世袭,光拿钱不干活。

    一想到朝廷养了这么多只拿钱不干活的人,朱由检也非常心疼。三万多锦衣卫官员,其中大半都是萌官,每年要耗费掉数十万石粮食,足以供养数万大军!

    “准奏!”朱由检不假思索的道,“眼下国事多艰,户部空虚,当节俭钱粮。自今日起,锦衣卫萌官官身还在,只是不再支领钱粮。”

    殿中很多大臣脸色缓和了一些,事实上很多人不太在意每月两石三石的钱粮,更在意的是官身,官身还在就好。

    苏茂相终于满意的退了回去,礼部给事中瞿式耜站了出来,禀奏道:“眼下阉党倒台,昔年间很多被阉党迫害的官员理应召回朝廷。”

    瞿式耜话一说出,殿中很多人响应。站在文官首位的黄立极不安起来,频频看向朱由检。

    朱由检沉吟了一下:“你指的是哪些人?”

    瞿式耜道:“譬如原内阁大学士韩旷,原礼部右侍郎钱谦益。”

    朱由检心中冷笑了起来,看来东林党还是不肯罢休啊!

    朱由检没有直接作答,而是看向了站在班首的黄立极:“不知元辅怎么看?”

    黄立极身体一震,知道该自己上场了:“陛下,臣以为不妥。眼下六部职位皆已经补齐,空无空缺。”

    黄立极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