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八月二十二。

    大清早,宣德门外已是人山人海,比得上元夕之夜,皇帝与民同乐的阵势了。

    宣德门乃是皇城正门,雄阔高耸、威严肃穆,亦被称为宣德楼。

    辰时许,乐声响起,皇后的仪仗到了宣德门城楼上。随她一起登上城楼的除了礼官、随侍,还有百名儿童,正是在宫中就学的少年军。

    城门外的喧嚣声一下暴涨,却是百姓看见皇后仪仗的欢呼。宋时,百姓见到皇帝皇后仪仗出行,是不用下跪叩拜的,躬身行礼即可。但此时城外呼啦啦的一片,有跪下的,有打躬的,好在有值守的兵丁维护秩序,没有乱起来。

    片刻后,城外安静了下来。礼官宣读诏书,骈四俪六、华文美字,赞扬兴学善举。百姓听不懂,也不关心。

    诏书宣读完毕,又有礼官唱道,“净手。”

    只见百名內侍,端着木盆走到站立的少年军跟前。儿童一个个面色庄重,认真的将香皂在手上搓几下,再伸进水中洗净。

    皇后与少年军一样的举动,用香皂净手后,接过女使递上的手巾轻轻擦拭双手。她已然听见,城下哗然一片的惊诧声音,是百姓见到了皇后与百子一同使用香皂的情景。

    惊诧过后,谣言想必不攻自破。

    仪式还在继续。只见百名儿童,每人都从身后抽出了一棵大葱,忽然用力的向城外抛出去。这却是古礼,名曰开聪明。小儿开蒙入学头件事,就是向教室里抛葱,寓意开启聪明、增长智慧。

    皇宫中成立了第一所小学,少年军就是第一批的学子。此后将会成为惯例,每年都会选边军子弟入学。东京城其余百所小学也将陆续建立,所需费用由皇后捐助。

    城下热闹无比,抛出的大葱人人争抢,似是能带来好运。

    的确是好运,免费入学读书,还管饭食,不是好运是什么?这是皇后娘娘仁德,爱民如子,福佑苍生。城下磕头谢恩的百姓更多了。

    当天即有官员上书,盛赞皇后娘娘善举。朝中大臣更有眼明心亮者,当堂言道愿效仿皇后娘娘,捐资建立学堂。这等留名青史之事,一众官员无不景从。

    出人意料的是,此事经过几天发酵,爆发了更大的声势,数百位京中豪门商贾,联袂叩阙,言称愿承担建学的全部费用。

    这却是意外之喜了。由皇后开端,倡导兴办小学,引发了全民响应,一时蔚然成风,人人以资助办学为荣。

    大宋读书的热情那是相当高的。皇帝亲自劝学,热情能不高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坤宁宫里很安静。皇帝坐在窗前的软塌上,歪着身子,倚靠着矮几,很是惬意。宣德楼皇后亲身试皂,造成的影响巨大,超出了皇帝赵祯的意料。

    百姓购买香皂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而且更增了一份荣耀。尤其是百所小学,收贫家子弟入学之举,不仅百姓感激,士林同样赞颂,毕竟这是大昌文教之事。皇后如今在民间的声望,那简直堪比天女、观音一般的神佛了。

    皇后一边看着账册,一边回答皇帝的问题,“官家,看这几日的势头,香皂的销量还要增长,已经超过以往两成了。”

    香皂和果酒,为皇帝赵祯赚来了大笔收益。此钱可不归朝廷,而是进了皇帝的内藏,也就是皇帝私人的钱财。如今,皇帝赵祯可是富的流油,财大气粗。

    他拿出一部分贴补朝廷开支,属于自愿,政事堂却是无权支配。但三司使盯上了他的钱袋,已经支借了数笔,却连个借条也不肯写。

    总算是对朝廷有所补益,不像往日那般,一副捉襟见肘的拮据模样。

    刚才宽松了几日,就有官员上书,言秋季洪讯将至,汴河水势有所上涨,奏请拨付专款加固堤坝,以防水势过大,造成溃堤。就不能让皇帝过个年吗?

    抱怨归抱怨,河堤还是要修。一旦发水,开封首当其冲,总不能让皇宫泡在水里。唉,皇帝长叹一声,会赚钱的官员太少了。不能总指望着儿子赚钱吧?

    想到于飞,皇帝心情复杂。

    “官家,前日里,二哥儿想出了一个治河的方略。”皇后不理会皇帝的惆怅,忽然记起于飞提到的治河手段,于是讲给皇帝听听。

    “呵呵,二哥儿还会治河?”皇帝笑道。

    “大河宽阔,水流缓慢,是以泥沙沉积。若是河道变窄了呢?那么湍急的水流,是不是就能带走泥沙?”皇后说着于飞的见解。

    皇帝不以为然的摇头,但细细的琢磨了一下,却是忽的坐直了身子。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自语道,“束水攻沙,妙啊。”

    正想着,只听一声炸雷,仿佛在头道。他设陷阱自是要捉贼,但现在来的却不是贼,而是陈景元。想出声提醒,已然来不及。

    只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