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赛张良”本名叫周耀宗。

    耀宗这个名字今天看来是俗了点,在当年可是红的发紫的名字,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

    谁家孩子要是取了这么这么一个名字,家长出门那绝对是昂着头走路的。

    没办法谁让人家周耀宗的爹有文化呢,虽然考了四十年还是一个童生,但人家毕竟也是读过书的人,比起那些从小到大连学堂们朝那边开的人来说,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眼看人生所剩不多,功名无望,周耀宗的爹这才想起人生除了功名之外还有生活,还要完成传宗接代的历史重任。

    于是老书生放下,过了几天正常的夫妻生活,经过努力,命中率还挺高,十个月之后,终于等来了接班人。

    老来得子的老童生喜出望外,绞尽脑汁,把自己终生所学全部用来给孩子起名字的同时人家还翻了不少书籍,什么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今古传奇以及三言二拍、灯草和尚等等都翻遍了,终于给孩子取了“耀宗”这两个字。

    顺便说一句,明代人取名字是非常有讲究的,没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是不能随便给孩子取像样的名字。当然了,受文化程度限制,一般人也想不出什么高端大气的名字来。

    就拿周耀宗的出生地凤州瓦房村来说,遍地都是叫阿猫阿狗,桃花杏花,山娃土娃的,凡是庄稼人能够想到,能够看到的都用来给孩子起名字了。

    起到最后,连这些名字也取完了,咋办呢?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智慧,稍作考虑之后,便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想到了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取名字的办法,当然了根据出生年月取名字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元代就曾用过。

    比如姓王的正月初二有了孩子,那就叫王初二;姓李的八月十三有了孩子,那就叫李十三。

    当然了这名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一这王初二后来干成了大事,再叫王初二就有些难听了,不好意思,爷要改名了,思来想去就改成了王学理、王含章等文化气味很浓的名字。

    不过这都是给一般人的规定,人家周耀宗的爹不是一般人,为了一举定乾坤,省去孩子将来改名字的麻烦,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起了一个高端大气的名字。

    耀宗?

    哼哼,多有文化内涵。

    一听名字就知道这孩子长大是要干大事的,不然凭什么光宗耀祖呢?

    果不其然,周耀宗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来,他爹用了四十年才考成的童生,周耀宗只用了四年,整整比他爹少十倍!

    眼看着孩子就要扬名天下,月明星稀的夜晚周耀宗的爹经常会梦中笑醒。

    太厉害了,我儿子实在是太厉害了,这么小就能考中童生,看来还是我这个名字取得好啊!

    童生,顾名思义是儿童学生。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大明王朝规定,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试过关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明白了吧,就这个童生也是要考试的,而且还是两场考试。

    没有一点天赋,没一点真才实学,有的人一辈子考到老连个童生也未必考上。

    要知道明朝的考试还是蛮多的,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试、府试仅仅是所有考试中的预备考试,考中了就是童生;院试考中了才是秀才,乡试考中了是举人,会试考中了则是进士;殿试由皇帝对进士中的佼佼者进行考试,第一名便是状元。

    明白了吧,考中童生仅仅是通往升官发财的第一步,就这一步也是许多学子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比如周耀宗他爹就用了四十年才考完前两步,后面的路还长的很。

    按照每三年一次考试计算,周耀宗的爹要想考中状元,估计得等到下辈子。

    所以在明代考试不但要脑子好使,还要有个好身体,不然是熬不到下一场考试的。

    所以说像周耀宗这样四年就连考两中的人,基本上算是“神童”了,祖坟冒青烟都不行,得冒火才行。

    作为瓦房村为数不多的童生,周耀宗立即觉着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不少,在此后的几年里,周耀宗接连出现在院试考场上。

    由于院试由府里组织,而周耀宗所在凤州归凤翔府管,每过三年,周耀宗便会走出瓦房村前往凤州城,住上一夜之后,再前往凤翔府考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考中童生之后,周耀宗的好运似乎是到头了,连续考了三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这一年周耀宗已经是二十四岁的大龄青年了。

    虽然年龄是大了点,但人家前途好啊!只要中了秀才,何愁无妻?

    能说这话,周耀宗是有底气的。

    秀才也是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而且中了秀才之后人家也是有实际好处的。

    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