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做完第二个植物人之后,刘牧樵三个告辞,他们坐上史密斯提供的小车,朝机场飞奔。

    手术很成功。

    刘牧樵第一次采取侧方位进针,一次刺穿了3个囊肿,抽出了3毫升褐色液体,病人神志迅速好转,几乎是每一分钟都在进步。

    确定病人不需要补针的情况下,他们离开了霍普金斯。

    很遗憾,还差两个病人。

    做了八个病人,再做两个就可以得到一个高级宝盒。

    已经没有时间了。

    他们登上飞机,时间到。

    30天前,就是这个时候,系统发布任务。

    已经满了30天,再努力也没意思了。

    三个人都是头等舱。

    这样比较舒适,近二十个小时,坐在经济舱里挤得难受,多用几个钱,买个舒服。

    邹医生这次出来可以说收获颇多,美金是小事,关键是过去跟着刘牧樵出来,真的就是来蹭饭吃的,除了拿黑色箱子,再就是做一次器械师而已。

    很没意思。

    王艺都可以做的事,邹医生很没有成就感。

    这次不同,他做了很多事,刘牧樵的方案设计,他写了大量的文字,这个功劳不小。

    假如是刘牧樵做,一是他没这么多时间,二是他也没这个水平。

    邹医生很自信,在写论文这方面,刘牧樵差远了。

    邹医生博士毕业,论文写了十几篇,最近,和刘牧樵合作的论文就有7篇之多,都是核心期刊上刊登,其中有4篇刊登在国际期刊上,影响因子都很高。

    明年,他要进副主任医师了,有了这些硬邦邦的论文,别人想和他竞争都没有这个资格。

    而刘牧樵,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写过一篇正规的论文。

    所以,这次出来,邹医生充满了成就感。

    赵一霖的心情也不错。

    那一天,他发了一通脾气,这通脾气发得恰到好处,迅速扭转了失败的局面。

    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是他的功劳,但是,他宁愿相信就是他的功劳。

    刘牧樵和邹庆祥也都这么说,没有他的那几句重话,两个3比4,那就太惨了。

    刘牧樵既高兴,又懊恼,前两天有时间,就是死皮赖脸做两台清创缝合就好了。

    10台飞刀,差了两台。

    可惜。

    系统总共发布了两次任务,一次都没有完成,太可惜了。

    飞机进入了平流层。

    除了飞机的轰鸣声,就没有其他声音,旅客有的准备睡觉,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看视频,也有的在看书,还有的在看窗外。

    突然,经济舱人声嘈杂,有人在惊呼,“有医生吗?救命啊!”

    刘牧樵第一个反应过来,冲了过去。

    一个老者,紧闭双目,松松垮垮瘫在座椅上。

    刘牧樵摸了一下颈动脉。

    没了!

    心脏骤停!

    刘牧樵迅速解开安全带,把老者抱起,放在飞机走道上,解开衣服,接着就是“嘭嘭嘭”锤击了三拳。

    接着又摸了摸颈动脉。

    没成功。

    心外按压。

    做了几分钟,刘牧樵再锤击三下。

    这三下锤击,相当于除颤。

    过去,刘牧樵用他的徒手心肺复苏救活了4个病人,成功率接近50%,相当的高。

    赵一霖和邹医生也过来帮忙。

    “嘭!嘭!嘭!”

    “有了。”赵一霖摸着颈动脉说。

    果然,很快,呼吸也有了。

    刘牧樵做了简单的体格检查,回头对赵一霖说:“脑溢血,左侧基底节出血,量比较大,必须马上手术。”

    可是,要返航,或者其他机场备降,最快也需要3个小时。

    家属在哀求机组,希望就近降落。

    “我们有办法,在飞机上,可以做手术。不过,有个要求,飞机要飞更高一点,完全到达平流层,因为,我们手术不能颠簸。”刘牧樵说。

    空姐去请示机长了。

    家属问刘牧樵:“你们真的能手术吗?”

    刘牧樵正准备回答,赵一霖说:“我来吧。”

    赵一霖的年纪是个优势,长者的话更容易被人接受。

    赵一霖没有辜负期望,用了5分钟时间搞定了家属,他们一致同意由赵一霖为首的团队手术。

    空姐也回来了。

    机长请示了空管,同意飞到12000米高度。

    经过10分钟的爬升,飞机到达12000米的高空。

    果然,飞机更加平稳,几乎没有任何颠簸。

    邹医生用刀片帮病人剃了一个光头。

    很漂亮。

    油光发亮。

    然后消毒,用手钻在颅骨上钻了一个孔。

    “你做还是我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