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重度脑溢血病人,最佳的办法就是立即开颅减压,或者穿刺引流。

    司马林毅和郝教授早年都是做这个的行家,到现在,有时候都手痒,想回忆回忆往日的快乐。

    当然,他们已经不做了,或者说基本上不做了。

    郝教授现在做苍白球捣毁术,或者是脑起搏器放置术。这才是世界水平的前沿技术。

    司马林毅也早不做血肿穿刺了,他的博士,或者他科室里的主治医生做,他最多在旁边看一看。

    当然,一年中也有一两次的动手机会,那都是不常见出血部位的穿刺,这种情况很少。

    不过,也就是他能够穿刺这种不常见出血部位,使得他才稳稳地站在本省神经内科的山峰上。

    现在,听说有脑溢血病人,他们顿时兴奋起来,都有指点江山的快意。

    “现场教学!”

    “刘牧樵准备,邹医生做助手!”

    病人很快安置好了。

    监护室里现在出现了第23张床。

    病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丘脑出血,大约是13毫升。

    ct片子到了刘牧樵手里。

    刘牧樵看着片子,脑子里出现的是一副清晰的立体三维图,比过去清楚了十倍。

    虽然,很多结构不知道名称,但是,神经核,神经纤维,静脉、动脉,一团团,一束束,一根根,看得清清楚楚。

    这还不是核磁共振片,要是高级的核磁共振片,这幅立体三维图就会更清晰。

    现在,可以说,刘牧樵有了一张ct片,一张核磁共振片,根本就不需要另外再定位了,更不需要ct引导。

    可惜刚才那个病人,要是在这里做,十分钟解决问题。

    而ct引导穿刺,前后加起来,需要三个小时。

    住院医把穿刺包交给了刘牧樵。

    刘牧樵一步步,从洗手开始,流程一步不少,到铺好孔巾,也就是6分钟时间。

    他不求快,很从容。

    接下来是钻孔,穿刺,一气呵成。

    “打了个十环。”郝教授不由得赞叹。

    刘牧樵缓慢地把血液抽出来,又清洗了两次,十几毫升血液,抽得干干净净。

    结束了。

    就这么结束了?

    大部人第一次看到刘牧樵做穿刺,干净利落,时间,仅仅十多分钟,现在,病人脑组织里的血没有了,按照这样下去,病人三五天就可以出院。

    除了邹医生和赵一霖,所有人都半晌没说话,在问,我们医院神经内科什么时候开展了这么一门高技术的绝活啊?

    孙涛管医疗,所有新技术都要经过他的批准,当然,他也是鼓励的,没有技术,医院就没有进步,业务就不提高。

    但是,规矩是规矩,你们也应该报告我啊!

    “你们这是什么时候开展起来的技术?”孙涛问。

    “昨天。”赵一霖回答。

    “昨天?你们昨天就开展了11例?”

    “是的,还没来得及向你汇报。”

    “嗯,汇报倒是次要的,你们就依靠他?”

    “是的,他会帮我们带出几个人来。”

    ……

    有个人,听着赵一霖和孙涛的对话,心里在滴血。

    司马林毅是行家里手,他仔细看了刘牧樵的整套操作,他感觉浑身无力,他就觉得眼前灰蒙蒙的一片。

    在省立医院,没有一个,半个也没有,就连自己,他也赶不上眼前这个实习生的水平。

    他一定能够做异常部位出血穿刺引流。

    这个项目,本来一直是司马林毅霸占的制高点,他为了爬到这个制高点,一直在努力,努力了几十年,谁知蓦然回首,他身后——不,应该是回首的这一瞬间,他的前头已经跟上来了一个人。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今后,在赵一霖面前,再也不能高高在上了,对安泰医院,再也不能侃侃而谈了。

    “你是谁?”司马林毅茫然地问。

    “刘牧樵。”

    “不,我是问你的学历。”

    “本科在读。”

    “你准备读谁的研究生?”

    “没打算。”

    “没打算是什么意思?没想好报谁的?报我的吧。我保你硕博连读,一篇论文就行了。”

    “我没准备读研究生。”刘牧樵一边收拾器械,一边回答。

    “你不读研究生?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你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我对你说,你一定要读研究生,就读神经内科,我,或者郝教授,你选择。”

    郝教授也说话了:“你转到附属医院来实习吧,考不考研没关系,我保证你留在附属医院。”

    “不,你到省立医院来!我们做特殊人才引进,待遇,和海归一样,一套房子,一辆车子。”司马林毅大声说。

    赵一霖想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