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睡觉。

    到最后人都差点废了,要不是他爹娘担心陛下以后还会想起他来,估计就要饿死在屋里。

    其实他自己也一直抱着这个飘渺的希望,这个信念支撑着他活了下去。

    后来因为无所事事,便想起当初陛下一直让他多读书,于是就去找村中的私塾老师借了一些书本来看。

    刚开始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后来日子长了,慢慢的居然也被他看进去了。

    于是那几年来都靠着看书来打发,只是村中私塾老师并没有什么高深的书籍,都是些普通的启蒙读物。

    于是后来他偷偷攒了点钱,到县里买了套淘汰的竹简版四书五经,靠着这套书,他才过完了后面的几年岁月。

    刘志听得有些心酸,拍了拍他的肩写到,“读了书就好,你爹娘如今还好吧?”

    张让告诉他,他父母都已经不在了,如今是孑然一身无牵无挂。

    他的父母虽然利欲熏心,从未真心对待过张让,毕竟也是他最后的亲人。

    有了张让的贴心陪伴,刘志觉得自己恢复的更快了,尤其是走路越来越顺当。

    过了两天,窦云将他的舌头训练方式总结了出来,兴冲冲地跑来找刘志商议。

    “陛下,老臣觉得用棉签压着舌头进行上下左右运动,然后舌抵上颚,进行舌头的卷曲训练。

    如此每日两三遍,视情况看用不用得着加量,等到陛下自己能够运动的时候,就尽量不要让人帮助。”

    听起来十分简单,但却是窦云化繁为简,从十来个动作里面,精心挑选出来的。

    反正现在这个样子,不管什么办法,总要试一试才知道行不行。

    于是在张让的协助下,刘志每日都进行舌头的康复训练。

    说起来容易,他的舌头几近瘫痪,每次用棉签拨动的时候,因为一直张着嘴巴,口里的唾液便会不由自主的流出来,样子十分狼狈。

    就这样过了几天,便有大臣建议刘志回京师修养。

    其实,照他现在的健康情况,确实可以回去了,但刘志不愿意自己狼狈的样子被所有人看见。

    于是便指示,先到河南尹再说,那你离京师很近,骑快马只有一天的路程。

    这样即使京师中有什么事情,也可以来向他请示,不会耽误。

    而且河南尹的条件,要比汲县强多了,那边甚至还有行宫,住起来也十分方便。

    一行人便这样慢慢前进,到了正月底,便来到了河南尹。

    刘华一听说父亲回来了,便带着儿子快马加鞭的赶了过来。

    这次在生死关头走了一遭,再次看到女儿和外孙,刘志格外的感慨。

    发现父亲无法说话,一向坚强的刘华扑在他怀里,哭的像个孩子。

    刘志默默的任她发泄,腊月里,京城形势如此危急,自己却把千斤重担压在她一个弱女子身上。

    想必她这段日子,心中的压力也够大了,只有,在自己的父亲面前,才会卸下坚强的外壳,重新变成那个千娇百宠的公主。

    袁盱、陈蕃等等一干大臣,也都陆续来到河南尹,聆听他的指示。

    当然,他失语的事情也并没有瞒着大臣们,反正这件事情想瞒也瞒不住。

    当然对外的说辞,只是说手术后的后遗症,失语是暂时性的,以后会慢慢康复。

    只要陛下还健康的活着,以他的威望,即便真的成了个哑巴,对于朝政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这次动乱并没有真正的打起来,所以,对京城的经济等方面,并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恢复起来也十分之快,如今洛阳城内,早已感受不到任何暴乱难过的气息。

    朝臣们各司其职,而且因为没有其他的官员追随杜密造反,所以事后只有京畿道兵马进行了清算,而对于朝廷编制没有任何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动乱看似十分凶险,但所造成的破坏力却并不大。

    听完他们汇报情况,刘志很是欣慰,看来他这些年来致力于改革朝廷制度,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效的。

    见陛下打算住在河南尹休养一段时间,大臣们也非常体谅他的苦衷,没有一人提出反对意见。

    反而还张罗着要给刘志改善河南尹行宫的条件,让他住得更舒适一些。

    不过刘志一向从上节俭,并不喜欢劳民伤财,自他登基以来,今年是第二十二年了。

    在此期间,他从未扩建过任何宫殿,至于自己的民情,按照东汉的制度,从登基第一天开始,已经在开工修建了。

    不过哪怕后来国家富强之后,也并没有扩大规格,还是按照最基本的配置修建。

    前几年他的陵寝就已经顺利竣工,多位大臣在参观之后,都认为过于简陋。

    汉代的丧葬制度,讲究侍死如生,陵墓的构造完全就是一个微缩的皇宫。

    刘志自己的思想不是很看重这些,修建得再富丽堂皇又如何,到了数千年之后,都成为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