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商贾乐聚。”

    ——,张瀚撰。

    朱仙镇,大明名镇,位于开封西南约五十里,开封之外港也。

    开封能成都会,作为外港的朱仙镇功不可没。

    而朱仙镇能名扬天下,也离不开纵贯于其中的贾鲁河。

    没有贾鲁河之前的朱仙镇更多的只被于记忆于宋金时岳飞的北伐大捷,而有了贾鲁河的朱仙镇却是大明的商业重镇和东西南北交通枢纽的关键。

    贾鲁河北起索、金、须、郑诸山源之水,南入颖水,汇入淮水,河宽五丈八尺,各种船只均可通行。

    自弘治年间孙家渡河开通后,有了水路的朱仙镇开始日渐繁华。

    当贾鲁河于万历三十三年开始担负起漕运重任以后,朱仙镇更是凭借着紧邻开封和漕运之利迅速崛起,镇内码头长达数里,并逐渐成为大明东南杂货、西北山产、湖广米粟和江南竹瓷的中转集散地。

    最多时镇内人口达二十余万。

    然而,任何繁华都挡不住战火的侵蚀。

    随着崇祯年间的天灾愈演愈烈,大明河南地面上的民乱规模也越来越大,商路逐渐开始断绝,朱仙镇也开始冷清。

    到崇祯十四年巨寇李自成屡攻开封之后,朱仙镇更是民皆逃散,繁华尽去,只余还算清澈的贾鲁河在静静流淌。

    然而在崇祯十五年的五月中旬,本应十分冷清的朱仙镇却突然变得热闹非凡起来。

    不仅处处是断垣残壁的偌大镇子中挤满了数不清的旗帜与人马,就连镇外几十里之内也都到处旌旗飘扬、行伍不绝。

    河还在,路未毁,战火终究无法抹去朱仙镇的地利之要。

    然而热闹才刚刚开始,朱仙镇的崛起之源——水量向来充沛的贾鲁河却突然断流了。

    但没了水的河道却诡异的变得人声鼎沸起来,整个河沟之内到处都挤满了人群。

    每个人都在沟底拼命的挖掘着。

    炎炎的烈日,干旱已久的大地,数不清的人马,断了流的河道自然更显弥足珍贵。

    只是如此获取的那些许沉降之水显然只能是杯水车薪。

    大军缺水,大危也。

    照理说,果断的选择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最次也要尽可能减少烈日下的活动,尤其是剧烈活动。

    但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靠常理来运行的,它总会有很多例外。

    连续几日,朱仙镇的北方依旧是炮声隆隆、喊杀不绝。

    但在镇外东北方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同样每天也会有一个年轻人孤零零的在这里雷打不动的挥汗如雨。

    五月二十的这一天,这年轻人估计也受不住正午猛烈的阳光而躲在了这荒芜土地上仅有的两棵小树中的一棵下休息。

    他敞开着衣襟、劈开着双腿而坐,手中百无聊赖的摆弄着的一柄腰刀。

    偶而,也会抬头去看一眼那如火的烈日。

    小树不大,枝叶也不繁盛,坐在树下并不能给这个年轻人带来多少凉意,最多也就是能遮挡住一部分太阳的暴晒而已,那年轻人赤着的一双大脚就一直暴露在树荫之外。

    年轻人大概有十八、九岁,相貌中等,皮肤黝黑,五官偏圆润,大个儿,宽肩。因骨头架子颇大,虽然身上并没什么肉倒也略显壮实。

    年轻人一身的粗布青衣,还打着几块补丁,上衣和裤子也存在着明显的色差,但头发却收拾的较为整齐,头。

    在那大个子士兵的喜形于色中,年轻人又一把将竹笠摘下后也递到他的怀里,并随口说道:“先还你,下次用时再找你拿。队内其他人可都在?”

    那个憨憨傻傻的大个子士兵挠了挠脑袋说:“马什长、赵什长不在,其他的都在。”

    年轻人略微皱了皱眉,“哦”了一声后,目光却被本哨帐篷中央地带围在一起的人群所吸引。

    “他们在干什么?”

    “哨长,哨长在打人哩。”大个子士兵小声的吐着舌头说。

    年轻人听完,没再理会这有点傻乎乎的士兵,而是径直朝着那群一大半也戴着黑头巾、套着土红色号衣的人群走去。

    与傻乎乎士兵不同的是,那群人有不少都赤着又黑又糙的脚,应该是根本就没有穿鞋的习惯。

    这显然是一支简陋和艰苦的军队。

    想都没想的就挤进人群后,年轻人一看果然是哨长正噼里啪啦的在收拾人。于是他默默地站到了一旁。

    看了一眼年轻人,那哨长继续板着脸让人拿鞭子抽打几名跪在地上的士兵,同时不断重复告诫着围在周围的众人:违抗军纪的下场很严重。

    高高的个子,板直的身材,再配上那满是坑坑洼洼、又黑又长的脸,让这哨长看起来很是唬人。

    年轻人一时有些走神,仿佛依稀看到了那个让人敬畏的年轻时的赵连长。

    “哨长因何动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