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杨家,建在山坡上,属于村尾了。

    大路直接通达家门口。因为村民占道观望,而且都是乡邻,见着长辈杨明还要给杨皓介绍,见礼。

    车队走得慢了些。

    一路上,车队从从村头到村尾,依然还没全部进村。但在村口也能远远望见车队后面的驼队了。

    在村民低声议论中,杨明带杨皓来到家门口。

    门口有站了一群人。

    中间是一个中年男子,看着也有五十左右了。

    他身侧稍后一点,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双手各拉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

    而这个女人身后还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妇人,怀里抱着一个懵懂看着的小女娃。

    杨大郎说:“父亲果然是等得心焦了。六郎,快跟大兄拜见父亲。”

    杨皓让车队停下,跟着杨大郎走到门口,朝着那中年人,跪下磕头——没舍得用力。

    “父亲,不孝儿回来了!”

    “好……好。回来了就好!”杨柏德颤声说,弯身去扶。“十五年了,全凭祖宗护佑,我儿才能平安归来。六郎快快起来!”

    杨皓做戏做足了,又叩了三个头才起来。

    “来,六郎。这是你继母。快过来见礼。”

    古代以礼治国,也以礼治家。越是大家庭,礼就越繁琐。

    所谓礼者,规矩也。

    杨皓知道,越是需要让人见着的小规矩,越要遵守给人看。不然会被当做异类。

    所以他再次见礼,不过不用跪。

    这一番见礼就用了十几分钟才作罢。

    杨皓见着了这个家里的绝大部分成员。除了他一个弟弟在县里读书不在家之外,有大嫂,一个同胞妹妹。同父异母弟弟、妹妹各一枚。还有一对侄子侄女。

    家里就这些人。不算多。倒是让杨皓还算满意。

    父亲虽然再娶还生了娃,但没有妾、庶子女之类的,这个家庭也不算复杂。

    不然乱糟糟的,就算不近着也是会烦心。

    杨柏德朝在门口看戏……看感人的认亲的乡亲们拱手:“各位叔伯兄弟,各位乡亲。今日我家小六归家,行李比较多。还请各位帮忙。明日我带小六上门致谢。”

    杨皓也是团团作揖:“劳烦各位叔伯兄弟了。”

    “这有什么。我们乡里人,有的是力气。柏德二兄,你说,东西放何处。我们包将东西放妥帖了。”

    杨家虽大,却也没那么大地方将牲畜都赶紧来。

    杨柏德看着村头那边都望不到头车队驼队,也有些为难了。

    杨皓扬声说:“各位叔伯兄弟各位乡亲。先将东西都搬进家中。前面的先搬。搬完了的,还请赶去西边的乱石滩暂时安置。”

    “好嘞。”

    杨明招呼了家中长工长随,招呼乡亲们搬东西。其实同时也是在监督。

    任何地方也会不肖之人。那些马车上的包裹箱笼,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要是被人顺走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当然,他们也不会让人看出来。

    杨家用作库房的地方不大。不过杨家的房子很多。许多都没住着人。这会只能暂时拿回用作库房。

    但东西明显太多,就算将所有空房子都塞得关不上门,恐怕也装不下。

    杨皓跟杨柏德说:“爹,那些箱笼倒是能防水,不如先院子外。”

    杨柏德皱着眉,抬头看看天,说:“也行。最近就算天坏了,大概也只会下雪。只不过,那些东西放外边的,真放不坏?”

    “放不坏。”林琅肯定说。“大多皮草之类的。箱笼油漆能防水,低下垫上一层,上头盖上一层油布,下雨也不怕。”

    他都这么说了,杨柏德也就不反对了。

    只是东西络绎不绝搬进来,用麻包装的,都全部放进室内。箱笼都放在院子中。

    最后总两三亩大小的前后院都被占满了,还堆了好几层。

    几十个汉子,也忙了将近三个小时,东西才全部搬进家中。那些牲畜也全部被安置在那片乱石滩了。

    杨皓看乡亲们甩着胳膊,还满是兴奋。

    帮人搬东西,累成这样了还高兴?

    果然见了钱,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能很兴奋。东西大概也是这样的。

    他看人家搬完了东西就要走,忙叫住了。

    “各位兄弟叔伯,各位乡亲。今日幸亏有各位帮忙,今日来不及准备,竟不能留各位吃顿便饭。小子有从西域带回一些吃食,各位都点回去尝尝。”

    说着,他招呼家里的长随长工,从特地留在院子里的麻袋中,取出一些腊肉腊肠熏肉。

    另外还有用油纸包着乳酪。

    那些乡亲一开始还说不用,但看到拿出来的是肉,心里就倾向于家里总闹着吃肉的小崽子了。

    只笑眯眯夸奖着杨皓有本事,还晓事懂礼,满心欢喜着接了。

    杨皓亲手给每一个来帮忙的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