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据我们找来的当地人说,塔城的城墙已经有年头了。具体建造时间不知道,但至少是五十年前的建筑——这里最早是赤硫岛公爵的治所。联合会夺权后逐渐废弃,直到两年前又重新整修了一次,但整体没做大改动。”

    临时营地军议帐内的气氛十分压抑,高级军官们大部分正在抽闷烟,一言不发地听着情报处负责人的汇报。

    正在发言的军官把手里的小本子翻了一页,舔了舔嘴唇继续说道:“城墙主体不是石灰砂浆,而是火山灰混凝土,就是圣马可大教堂穹从塔城后面的山往上爬,上面有一座火山口湖。不过那里的水因为离硫磺矿太近,是苦水。”

    安托尼奥扶着额头吩咐道:“派几个人进山里弄清楚究竟有几条溪水,能不能想办法截断。”

    情报处处长连忙称是。

    军议厅的空气又沉闷了起来。

    雷顿按捺不住,猛一拍大腿骂道:“[军人脏话]![军人脏话]!这帮塔尼佬是把我们的东西都偷学去了啊![军人脏话]!”

    雷顿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无厘头,然而却正是说出了一众军官的心里话。

    诸共和国自脱离帝国以来在战略上便一直处于守势,帝国虽然战败,然而却仍保有着远强于塞纳斯联盟的实力。

    虽然帝国和诸共和国之间自主权战争结束后便再没有动过刀兵,亨利三世继位后双边关系更是日益紧密。

    然而战略压力就是战略压力,隔着遮荫山脉的另一边就是这个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哪怕是再友善也一样是巨大的威胁。

    所以诸共和国军队的战略思想皆以防守反击为主,这也是主权战争的成功经验。用一座座设防城镇消耗侵略者的兵力和士气,再由野战部队寻机决战。

    在联盟的战略思想中,没有不能陷落的堡垒,只要在失守前造成足够多的杀伤,争取足够多的时间,堡垒就已经完成了战略目的。

    塔城里的塔尼佬显然就是抱着这个目的。这是一座注定要陷落的孤城——两个军团一万大军围攻一座不到三千人防守的小城,守军还没有支援。

    正常情况下,面对这种注定失败的战斗,守军早就投降了。最多在谈判时提出一些交换条件,比如允许守军带着武器离开。然而联合会的守军就是不肯投降,甚至连一丁点谈判的意思都没有。

    城墙后面的塔尼佬吃准了诸共和国军制的弱点:政体决定了维内塔不可能像封建君王那样不计代价地动员数以十万计的军队。

    不打仗的时候维内塔一共就只有六千常备军,为了省钱还要分散在各座城市里驻守,因为可以由驻地城市提供补给。

    所以安托尼奥和雷顿不可能把维内塔的精锐浪费在塔城的城墙下,但他们也不可能在自己后方留下一支联合会的军队伺机待发。

    这就是雷顿大骂塔尼佬把自家东西偷学去了的原因。这是一个“战术上攻压倒防,战略上防压倒攻”的时代。自己的胜利法宝被别人拿去用来对付自己,论谁心里都窝火。

    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人类别的东西学得都很慢,唯独在打仗这件事上学得最快。

    帝国边陲的蛮族也许学不来诗词歌赋,然而见到铁器、投石机、火药、大炮这些东西却立刻就能吸收消化。

    这也是为什么“野蛮”能一次又一次征服“文明”的原因,因为在这个时代“野蛮部落”的军事科技并不比“文明国度”落后,在动员能力上还要更胜一筹。

    有些跑题,重回到塔城攻防战。

    一众军官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好办法。

    其实最好的办法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就是不攻,围着。塔城守军不到三千人,而且已经吓破了胆,绝不敢主动出城决战,

    所以大维内塔军团和圣马可军团中只要留下一支军团在此围困,就可以等着守军断粮自行投降。

    守军要是不出来,那大家就静坐战,反正维内塔人有整座赤硫岛作为补给地,可以陪塔尼佬对峙到世界末日。

    守军要是敢出城野战,那反而更好。五千余人的满编军团打你三千杂牌军,非把塔尼佬脑浆打出来不可。

    另一支军团则可以从围城战中被解放出来,继续攻击塔尼利亚群岛的其他主岛。

    这个方案大家心知肚明,好是好,可是问题在于……谁留下?谁走?

    谁会愿意留下来围城?谁知道城里的塔尼佬手上有多少粮食?理查四世可是围了两年都没能攻进圭土城。如果运气差一点,恐怕战争结束的时候,留在这里的军团还在和城里的塔尼佬大眼瞪小眼。

    士兵们可能会很乐意,可在座的军官们一个也不乐意。

    没有战争,军官想要晋升就只能靠熬资历。而塞纳斯联盟的军制导致军官们不仅要熬资历,还要等空缺。

    能坐在军议帐的军官除非家境殷实或是岳父家境殷实,否则都是“乞讨少尉、贫困中尉、挤钱上尉、终于少校”一路熬过来的。

    好不容易捞到打仗的机会,哪个军官会愿意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