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初平二年,帝大赦天下。

    去岁末,牛辅于河阳津大破王匡,关东诸兵攻势显颓,加之酸枣兵甲粮草告急,似有撤军之意。

    且说洛阳迁民,董卓携汉帝入长安已有月余,而百万民众仍在迁居途中,荀彧为保百姓周全,每日行程不过三十里,有时因天候阻拦更缓之。

    四月路遥,耗资巨大,迁行百姓粮草告罄,幸有太仆朱儁从右扶风征粮数十万石,欲送往荀彧处。

    董卓见粮喜笑颜开,略施小计克扣粮草,朱儁为不误民以死明志,逼迫董卓放粮。

    董卓自是不从,右扶风太守马腾驱上百骑赴长安,绕城而行,朗声大喝:“丞相勿忘,马腾乃反贼出身,一朝不喜,万军出茂陵!”

    董卓听的心惊,凉骑大部都在司隶前沿防守关东诸贼,若马腾背袭,长安难以防守,遂董卓只能放粮,且出使安抚马腾,赐爵槐里侯,拜为征西将军。

    继,朱儁亲自压粮赶赴荀彧行军帐,路遇百姓严阵以行,周遭兵甲护卫,时见百姓谈笑,朱公伟点头称赞道:“荀文若迁民,百姓无损,可载史册。”

    行军帐中,荀彧与陈道分列两席,朱儁居上位。

    “仲定,文若,老夫幸不辱命,粮草车马已至军前。”朱儁头系裹布,布上仍有血迹,是当日撞柱留下的那份刚直汉心。

    “有朱公相助,我等无忧矣。”陈道那日通过卫觊之手与朱儁暗通书信,朱儁才愿赴长安打点迁都之事,今朝又为粮草与董卓反目,可叹汉之老将军。

    “公伟先生,长安民生如何?”荀彧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洛阳百万民如何在长安定居。

    “凋敝破败,城墙多有损坏,宫殿尽数坍塌,要像经营至洛阳模样,需十载光阴。”朱儁据实以告。

    “帝留洛阳也无益,死了一个董卓,还有第二个。如今当务之急是稳住三辅地,据关险吞凉州,以平关内诸郡。”陈道以为到了此步就不该操之过急,平雍,凉地,占住二州实心地盘,才有中兴之望。

    “仲定此言差矣,天下万方皆是汉土,哪有吞自家土地的道理?”朱儁不悦道。

    “对,朱公说的对,是抚顺凉州,使民归心。”陈道摇头一笑,不愿与老将军争辩。

    “朱公,时年初,帝赦天下,应招才纳贤,望朱公与三公商议,开三府征辟,广聚天下贤才。”荀彧知迁都长安,洛阳官员外逃者居多,朝堂凋敝,实非良象。

    “董卓把持朝政,只怕贤才不愿入长安。”朱儁提起董卓恨得咬牙切齿,此贼祸国殃民日久矣。

    “朱公只管征辟,至于董卓自有人送他一程。”朝堂上不止景桓党人对董卓恨之入骨,有心者早已付诸行动,陈道只需坐享其成。

    “好,老夫回朝便着手此事。二位且在迁民之事上多用心,务必保证百姓安危,老夫告辞。”朱儁起身,急走出帐,可见风火性格。

    二人送朱儁出帐,直至其上马。

    “这些忠于汉室一生的老将很难转变观念,文若要多担待呀!”陈道迎风笑道。

    “彧明白,朱公与义真公都是国之重器,我等需追赶之。”……

    时至二月末,洛阳数百万民抵达长安城,队伍漫山而沿,冲河而盈,嘈杂之声传响数百里。

    城上甲士见状,心生虚怕,人海之景不外如是。

    “诸位,依序进城。”

    凉骑接管先行部,司隶卒在后方百里外扎营,城门校尉欲指挥百姓进城,但无一人敢入。

    值此刻,荀彧驾车而来。

    “荀官长来了,大家都让开。”

    洛阳百姓纷纷退到道路两侧,他们对荀彧的爱戴之情远胜朝廷,若没有这个熏香君子,不知有多少人要死在行路途中。

    荀彧将车马停在城门前,下车与众人见礼道:“诸位,自此刻始,尔等便是长安人,入城需遵守律法管辖,莫要失了帝都人儿的风采。”

    “愿听官长安排。”齐声喝,排山倒,声震云霄。

    “入城之后,危楼尽快上报,若城中住满,其余者迎河下寨,暂居竹舍,不得哄抢。”荀彧早就知会过王允,王允已驱长安民在近水搭建竹舍,可容纳数十万百姓。

    “荀官长,那我等是否能停止对辖户百姓供粮?”一位富户上前询问道。

    “当然,不过诸位都是新至长安,需做帮衬,以解朝廷之忧,西园卒自会庇护那些良善人,尔等可明白?”荀彧之言说的精巧,洛阳富户到了长安,一要担心长安本地富户的排挤,二还要提防凉骑的骚扰,至于是保命还是保钱,全看自己抉择。

    “明白,我等定会尽力而为。”富户满脸愁容的退了回去。

    去了此间嘈杂,却见长安城上,陈道与董白阔别数月,又得相逢。

    “道人把功绩都给了荀彧,不可惜吗?”董白转头问道。

    陈道背靠于城墙,不看万万民,却看着残破城楼:“可惜呀!但也无可奈何,谁让人家有官位在身呢?”

    “道人又想做官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