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几日过去,探子将急奏送回京城。

    尽管弘治皇帝和百官,对京营二十万大军给予厚望,笃定能胜鞑靼。

    毕竟,鞑靼只有十三万兵力,京营有二十万兵马。

    可当看见王守仁的捷报时,弘治皇帝震惊得张着嘴巴,仿佛钉在心口十八年的利刺,被拔了出来。

    这种舒服的感觉,难以用言语来言表。攫欝攫

    “陛下,这是大喜啊!”

    “鞑靼疆域重归大明,九边必定长治久安。”

    大臣们激动得声音颤抖,看到王守仁所写,斩杀鞑靼五万七千八百余人,斩杀达延汗和王储十七人。

    天大的捷报!

    萧敬把疏奏递下来,严成锦看见,王守仁详细讲解了老爹和朱厚照的功劳。

    刘健适时躬身:“太孙可立,太子不可废,请陛下收回成命。”

    达延汗率残部往北遁逃,遭遇威武大将军截杀,成功阻止达延汗逃脱。

    弘治皇帝惊讶之余,竟也有一丝自豪:“是朕太轻率了,废太子的旨意废除,命光禄寺准备祀典,朕要册封皇孙为太孙。”

    严成锦躬身:“陛下,安定侯的失责之罪?”

    弘治皇帝放下疏奏道:“自从宁夏地崩后,不仅是宁夏,还有花马池至灵州,地域宽延,寇毁墙入,固原、庆阳、平凉、巩昌皆受患,亟需整饬。

    安定侯功过相抵,仍为三边总制,传朕旨意,不必回京了。”

    严成锦希望老爹回来探亲一趟。

    守九边比守孝还惨一些,是不能回来了。

    鞑靼虽然被大明征服,但还有西北的瓦剌!

    “臣谢陛下恩典!”

    一晃过去月余,朱厚照和王守仁出现在京畿的大道。

    陛下给的期限,过去了一个月,朱厚照非但不着急,还磨磨蹭蹭,生怕提前回到京城。

    王守仁每次催促,皆被朱厚照一句又不是废你你急什么,噎了回来。

    京城的街道,繁华的楼宇雕梁画栋,车水马龙。

    王守仁提醒道:“入了宫里,殿下不要领兵一事,惹百官口伐。”

    ”你想独吞本宫的功劳?“

    “臣不敢。”

    高凤先一步入宫禀报。

    知道王守仁班师回朝,弘治皇帝命司礼监准备仪仗,率领百官在午门迎接。

    等了半个时辰,才听见踏踏踏的马蹄声。

    王守仁和朱厚照在百步之外下马,大步地走上前来,朝弘治皇帝行礼。

    “威武大将军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嘴角狠狠抽搐了一下,笑容僵硬在脸上,火气直冲天灵盖。

    百官叹息几声。

    严成锦微微抬头,几日不在京城,这厮变更聪明了。

    “殿下故意激怒,想让陛下废除太子之位,反当威武大将军,陛下莫要上当。”

    王守仁心惊肉跳,躬身道。

    “朕当然知道!”弘治皇帝咬着牙齿,吐出几字:“太子私逃出宫,不受皇命,此乃大逆,厂卫拖至奉天殿,杖刑伺候!”

    萧敬递过一个眼神,厂卫忙将朱厚照拖下去。

    朱厚照被拖过严成锦身边时,小声道:“老高,刑毕来东宫,本宫有要事与你商量。”

    陛下正在气头上,严成锦才不想去东宫那鸟不拉屎的地方。

    弘治皇帝恢复和颜悦色,对着王守仁道:“王卿家立了大功,想要什么?”

    刘健心头微动,陛下赏赐向来吝啬。

    极少会让臣下主动张口索要。

    王守仁躬身道:“臣为官时,便立志,为万事开太平,此乃臣分内之事,陛下无需特例独行。”

    “兵部侍郎尚缺,不如让王守仁任兵部侍郎?”谢迁道。

    王守仁官职为大理寺少卿,是正四品。

    六部左右侍郎是正三品,正好官进一品,兵部右侍郎缺员,正好填补空缺。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朕正有此意,敕封王卿家为兵部右侍郎,说来,张尚书应该快到京城了吧?”

    张尚书就是张敷华,乃是南京兵部尚书。

    被弘治皇帝调来京城,任兵部尚书。

    严成锦看过此人的宗卷,张敷华的父亲张洪,在土木堡之战中,救英宗于危难之中,一战成名!

    张敷华不折不扣的儒将之后,传闻会兵法会治水。

    曾治理扬州府水患,在南京的官声极好,比柴升要强些。

    刘健笑吟吟地道:“张大人应该也到京畿了。”

    ……

    东安县,官道。

    一头老马拉着马车,马车上的漆色斑驳,后头跟着几辆牛车,车上除了几个大木箱,就是粗布包裹的行礼,简朴至极。

    张敷华北上赴任,路过道边的酒肆和客栈,仅仅吃一盆热面和一杯热茶。

    强盗们跟了他三里路,最后还是放弃了打劫的念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