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林运很少见到谢岩,却时常可以看到冯宝。

    作为“纠察队”队正,冯宝成天带着石子东转转,西看看的,还时不时地用他那支奇怪的笔,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什么……直到一夜寒风带来暴雪,他才消停下来。

    过去十来天中,林运经常可以看到士兵弯腰捡起地上的杂物,经常可以看到值守的士兵离岗回营时,带走自己吃剩的东西,还有不用的废弃物,很明显,这是“流动军旗制”实施之后产生的变化。

    这十多天里,林运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越来越多的年青士兵,开始有样学样地跟冯宝、谢岩一样,隔上一两天,就用小刀修面,虽然他本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意,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对于年青人来说,修面确实显得更加精神。

    两日暴雪之后,林运再看到冯宝时,他又发现了一桩怪事,或者说,是看到了一“君子远庖厨”,可这话对冯宝和谢岩似乎完全不起作用,反而是乐在其中的样子。

    今天林运算是第一次受邀品尝。热呼呼地鱼汤入口,鲜美的汤汁,极大地提升了食欲,再从乳白的汤汁里,捞起几段面片,送入口中……

    林运嚼了几下,仔细感受了一下鲜美汤汁中的面片,再吞咽下去,而后不吝赞美地道:“如此饭食,世间罕有。”

    冯宝可没觉得这碗面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别人夸赞,他总是很开心的了,但他也没谦虚,直言道:“堡中材料不足,否则还能更加美味,算了,以后有机会再请你吧。”

    “那下官可就等着了。”林运凑趣地说了一句客套话。

    “对了,你是来找警官的吧?”冯宝一边吃面,一边随口问。

    林运奉行“食不言寝不语”的圣人之说,原来不打算说话的,可冯宝这一问,令他不得不放下碗回道:“下官确有事欲当面请教谢校尉。”

    冯宝浑不在意地道:“什么事啊,说来听听。”

    林运无奈,只好把关于“妇人缝制帽子过程”的事情说了一下。

    “就为这事?”冯宝似乎很好奇地看着林运问。

    林运道:“正为此事而来。”

    冯宝这时已经吃完了自己的面,他放下碗,抹了下嘴,接着起身,从后面案几上拿过一张纸,递给林运道:“我以为什么事呢,原来就是‘设置生产线’的事啊,这是警官写的内容,你拿回去看好了。”

    等林运接过纸张,冯宝还不忘补充了一句:“很简单的事,一看就会了。”

    “真的简单吗?”林运心中有些狐疑不信,打开纸张,展开细看,果然不难,他只看了一遍就明白了。

    其实就是把一件看似复杂的事情,分解成好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交给特定的人去做,每个步骤上的人,从事的事情都很简单,由于熟能生巧的缘故,简单事情作上几次后,就会变得熟练,每个步骤上的人都熟练后,整件事情就会加快效率,提高速度。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流水线作业”。看似极其简单,但人类真正总结出这套方法,可是在数百年之后。

    谢岩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种方法对于大唐的重要性!生产效率的提升,即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而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又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循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份。

    林运看得眼都直了!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生产效率?什么是生产方式?更不会懂得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他从这张“设置生产线”的文书中看出了一种可能,那就是这种“生产线”不仅仅能够用在“缝制帽子”上,应该还有更加广泛的用处——诸如生产农具、又如制作军服、再比如……

    冯宝见林运有些神情恍惚,不得不说话:“别将、林别将!你在想什么呢?”

    林运被打断了思路,却丝毫没有不悦,先是对冯宝歉然一笑,而后起身行礼道:“校尉的这份文书,下官一定好生保管,他日当定为校尉请功。”

    “请功?”冯宝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他看了看那张纸,心说:“就那破东西,有什么稀罕的,动动脑子都能想得出来。算了,还是别理会这些人,全都是一群傻子。”

    冯宝无心再去理会什么“生产线”的事,他主动转过话题道:“别将现在还要去找警官吗?”

    “不必了,不必了!谢校尉一心为国操劳大事,下官还是不去打扰的好。”林运随意回应了一句,他现在就想赶紧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这个“生产线”。

    “你怎么知道警官在忙大事?”这次轮到冯宝吃惊了。

    “还真有大事?”林运眼中一亮,急忙问:“下官只是猜测,却不知谢校尉在筹划何等大事?”

    “猜得啊——”冯宝心中念道,不觉暗自松口气,随后说道:“具体事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天天对着那些军中文书看,也不知道看出什么东西来,昨日才问过,他说他在考虑一件大事,就快想好了,到时候自然会说的。”

    “哦,却不知会是何事?着实令人心急啊。”林运不无遗憾地道。

    “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