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峡之前便要卸船,经陆路转运,耗费巨大,效率低下。刘钰做梦都想让三门峡航道畅通,但是他知道这是个现代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使关东的军队在关东得到补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修水利是一个必须的选项。

    水利工程虽然是个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也是个要命的东西,投入太大了。鼎盛时期的隋朝国力强得不像话,粮食多得仓里都装不下,可隋炀帝修了条大运河还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何况建世汉这个百姓刚能吃上饭、还在长年征战的王朝初期政权。

    皇帝刘钰眼看着众臣议论,什么也没说,便退朝回宫去了。

    皇帝没回建始殿,而是去了广阳殿,在数个巨大的沙盘之间来回行走。

    这时牛头来禀报,说大司农寇恂求见。

    寇恂自从上谷郡归降之后,便恢复了本名。寇氏本就是上谷豪族,他改投长安时,怕连累家族,暂时更名为荀彧,如今这个担忧已经不存在了,自然也用不着隐姓埋名了。

    寇恂一进来,皇帝便笑道:“寇卿方才在朝堂上一言未发,此时前来,必有良言以谏朕。”

    寇恂道:“臣见陛下有意治水修渠,故来献计。”

    “寇卿有何妙计?”皇帝来了兴致。

    寇恂道:“治水修渠虽于农事有大利,然耗费巨大,此时国用不足,不宜轻启。臣观关东诸郡,皆不当于此时治水,唯有一地,则非治不可。”

    皇帝很奇怪,不知道是哪个地方水灾严重,让寇恂觉得非治水不可。

    寇恂径直走到一个巨大的沙盘旁边,用手一指,说道:“南阳。”

    皇帝道:“难道南阳郡之水患比之别郡更猖獗?”

    “非也。”

    “南阳之农事比别郡更为紧要?”

    “非也。”寇恂断然否认,“陛下,南阳治水,非是治水,而是治人。”

    皇帝坐了下来,说道:“如何治人,你细说一下。”

    “陛下,南阳之地与伊洛及颍川相连,本应为中原之地,因周时属楚地,故独成一郡,归属荆州,未并入中原之列。其地四周高山,中间平坦,气候温和,水网密布,适于耕作,从楚时便已大力开发,经汉一代,愈发殷富,人口为诸郡之冠。其地多豪强,势力复杂,新莽末年,南阳首倡义举,绿林兴起,刘氏举兵响应,至更始立国,手下重臣皆南阳之人,当地豪强皆为皇亲国戚。更始灭亡,其南阳诸臣,大多归了邯郸。建武皇帝靠河北起兵,河北派在邯郸一家独大,为平衡朝堂,建武帝培植亲信,多任用南阳乡党。除刘氏、邓氏、阴氏等皇帝国戚,南阳诸将之亲族,亦是极多。虽说吴汉暴虐,致邓奉起兵反叛,南阳与邯郸背离,但其郡内豪族,与邯郸却血脉相连。如此南阳,陛下可安心否?”

    皇帝道:“只要朕以诚相待,心无偏私,想必臣民亦会以诚心待朕。”

    寇恂拜道:“陛下有大胸襟,心怀坦荡。然陛下虽安心,不疑南阳。南阳诸豪强处如嫌疑之地,可能安心否?”

    刘钰懂他的意思。南阳初定,人心不稳,在为政上稍有差池,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南阳的人际实在是复杂,当地豪强当然会担心皇帝跟他们算账,把他们作为要胁邯郸众臣的人质。

    寇恂又道:“若臣民皆知陛下之心,自能衷心拥戴。不过南阳地处关外,与长安关山阻隔,陛下之心彼等未必能知。因此,以臣看来,为今之计,应速安南阳民心。”

    皇帝道:“南阳已沐皇恩,免税两年,朕再多加征召,吸收其豪强子弟为官,如何?”

    “陛下之恩德,必可使彼等感激涕零。”

    把豪强们的子弟吸收到朝廷中来,让他们参予政权的建设,既能使豪强们与长安朝廷进行利益绑定,又能让他们在长安留有人质,是朝廷常用的法子。

    寇恂对此加以肯定,又说道:“陛下可施恩,但不亦过分,以臣看来,除了施予其利,还应向彼等索取,才能两安。”

    皇帝笑道:“卿之意,朕明白了。”

    这就像加入黑帮,除了让他们得到加入黑帮的好处,还应该向他们要投名状,要保护费,双方进行利益交换,这才是常理。若是只给他们好处,既容易使那些豪强骄纵,也容易让人不安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双方合作,必要都有所图,才能长久。南阳豪强因为与邯郸关系紧密,心不自安,皇帝应向他们要价,给他们一个所谓“破财免灾”的机会,让那些人出钱出力,买个心安。

    等到他们向皇帝出了这个价码,便会认为双方的交易完成,协议达成,朝廷不会再找后账。

    这里面的心理学比较复杂,好在刘钰在上一世研究过相关的内容,因此没等寇恂说完,便领会了他的意思。

    “陛下,治水修渠,需钱万万,正是一个机会。”

    怎么要这个价是一门大学问,肯定不能明着要。毕竟皇帝不能吃相难看,否则难免惹人非议。双方都要保有面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