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样一来,朝臣根本顾不上怨刘弘,而是要好好琢磨这个问题:我有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即便真的有怨恨,也必然都被尚书令吸引大半。

    说白了:让贾谊去做尚书令,顺便提高尚书台的政治地位,其实就是刘弘找了个可反复使用的背锅侠。

    至于为什么刚‘认识’,就要把贾谊往死里坑,就是刘弘另外一层考量了。

    作为百年、甚至千年难出的旷世之才,此时的贾谊,还是有些太过于年轻了。

    对于贾谊,刘弘地期望是非常高的——好好雕琢一番,贾谊的下限也起码是两个萧何加一个张良!

    但这样一个人,在历史上却沦落到抑郁而终的下场;汉室非但没能因贾谊而得到升华,反而因贾谊的不得志,逐渐演变出‘不够老就不靠谱’的畸形人才观。

    而贾谊在历史上沦落到那般天地的原因,济南浮生的那句评论,或许就能给出答案。

    ——贾生之才,当国士之称;然其刚愎自用,未讳至刚易折之礼···

    说白了,就是贾谊才能有,还是大大的有;就是情商不高,根本不会跟人打交道。

    这从历史上,贾谊被文帝任命为博士之后,在朝堂引起的波澜就足以看出。

    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光青史有名的重臣,贾谊就得罪了四个!

    除陈平外,贾谊更是将文帝初登位时,朝中话语权最大的几个人得罪了个遍!

    这样的情商,显然不足以担负起刘弘的期望。

    而尚书令,就是一个十分磨练人情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职位。

    ——替皇帝挨骂,还是挨丞相、御史大夫这样的重臣的骂,贾谊要还是学不会与人交往,那就活该抑郁而终了。

    在刘弘看来,贾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缺陷,除了阅历太浅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遇到过挫折,没有认识到人间的险恶。

    说白了:贾谊就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而对于理想主义者,刘弘永远信奉那条人生哲理:真正有才能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在认识到人间险恶之后,依旧能满怀理想的人。

    而尚书台,几乎足以将人世间,或者说政治中的所有龌龊,完整的摆在贾谊这个理想主义者面前。

    各属衙相互推诿、扯皮,为了经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乃至于因为刘弘地一道诏命而将尚书台掀个天翻地覆!

    这一切,都可以帮助贾谊更早的认识到人性,认识到人心。

    当贾谊从尚书台昂首走出,并依旧满怀理想的时候,就是这个摧残的明珠,闪亮华夏大地的时刻!

    ※※※※※※※※※※※※※※※※※※※※

    当刘弘得意于自己将袁盎那个老油条,塞进贾谊这么个理想主义者的身边时,两道老态龙钟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司马门外。

    ——汉正武元年,丞相和御史大夫,第一次同至未央宫,与刘弘进行沟通!

    光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今日的奏对,对汉室而言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从司马门进入宫中,走在前殿外宽阔的广场上,张苍试探着走快了些,来到审食其身边。

    “岁初年首,余竟未得登门拜贺,还请丞相勿怪啊。”

    听着张苍明显带有亲近的话语,审食其面色稍有些僵硬的回过头,终是浅笑一拜:“北平侯言重,言重···”

    作为汉室朝臣中地位最高的二人,审食其和张苍,其实并没有什么私怨。

    如果非说有什么别扭,那无疑便是先前,审食其试图促成陈濞从太仆转任内史而不可得,从而对张苍有了那么一丝没由来的嘀咕。

    ——张苍做为御史大夫,是有权对任何官职的任命提出意见的。

    但这个矛盾,显然不至于使二人之间的关系,恶化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对于张苍首先开口示好,审食其其实是半带着感激,又半带着愧疚的。

    御史大夫号称亚相,虽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副丞相’,但从整个汉室朝堂的角度来看,审食其和张苍,就是朝堂的两位领导者!

    即便是在后世,一、二把手意见相左,都是无数人不愿意看到的,就更枉论在现在,这个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汉室了。

    审食其试图让陈濞成为内史,自然是想要借此巩固自己的威势;这件事整个朝堂都清楚。

    而张苍若是因此和审食其生出嫌隙甚至是怨恨,那从此之后,中枢的行政效率就会大受影响。

    ——任哪个官员,也不可能在纪检委虎视眈眈之下正常做事!

    御史大夫虽然还不至于到纪检委那个程度,但理论上,御史大夫的权责还就是审查百官。

    “前时内史一事···”

    听闻张苍提起此时,审食其洒然一笑,摇了摇头:“北平侯无需多言;老夫自高皇帝潜于草莽之时,便为吕太后家臣。”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