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既然被运营官安排上了,老欠着也是个事儿,不如就加更一期番外吧,正好咱也有些话想跟诸位读者聊聊。

    清朝入关后,为了缓解异族统治所带来逆反心理,清廷特地采纳明朝降臣金之俊的建议,在关内推行满汉衣冠服饰并行制度,即所谓‘十从十不从’。

    第一、“男从女不从”。

    男子须剃头梳辫穿长袍马褂,而女子可梳汉式发髻穿汉式服装。这样一来,被强行剃头改服的男人回家看见老婆,心理还能好受一些。

    第二、“生从死不从”。

    这点不是说不改易服装就得死,而是指逝者在下葬时,无论男女,都可以穿故国衣衫。

    不过你懂得,穷人买不起多少衣服,好衣服得紧着活人穿,所以死者生前穿什么,下葬时基本还是这件。

    而有钱的大都互相攀比地捐了冥官,所以……这条基本等于没有。

    第三、“阳从阴不从”。

    这条和第二条几乎一致,简直有凑数之嫌。之所以要单独拎出来这么一条,那是因为当时和女真结盟的蒙古族部分部落有逝者天葬的习俗。

    拿先人的尸体去喂鹰,这点汉人真心接受不了,所以就不必依从了……过去该咋下葬就咋下葬,该如何祭祀超度就如何祭祀超度。

    记住网址mom

    第四、“官从隶不从”。

    这点其实应该从。

    毕竟你吃得是清朝的皇粮,当得是清朝的官,现在领着人家的俸禄,还穿着前朝的官服去朝堂上恶心人家……这点实在过份了啊。

    不想从,别当人家的官儿不就完了?

    对了,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为啥吏可以不从。

    里曾经提过,清代的官员除了用银子换穿啥了,什么都不穿也可以……嘘,你们什么都没看见!

    第八“仕宦从婚姻不从”。

    我总觉得这点和前面几条的全都有重复,不知有没有大大能给解释一下,为啥要单列出这一条?

    第九“国号从官号不从”。

    废话,国号要是从了前朝,那还是清朝么?

    至于官号就不用改了,前朝叫巡抚,本朝也可以叫巡抚。

    第十“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最后这点有意思,要求汉人按照满人的习惯,服劳役和上缴田租赋税,却不强迫汉人使用满文和满语。

    说实话,这点真的挺好的。

    因为明末的苛捐杂税多得简直和牛毛有一拼,这税赋从清,实际上是减轻平民负担。

    而不强迫民间使用满文,则有利于加强知识体系传承……满文全都是拖着尾巴的小蝌蚪,不先数清楚蝌蚪尾巴上的弯儿,你都不知道这个字写得是啥。

    那看着,是真费眼睛啊!

    所以渐渐地,满文也就没人用了!

    这可是事实为证的!

    据说溥仪在满洲复辟伪满洲国之后,曾经指着登基诏书上的满文问身边的大臣:“这个字啥意思啊?”

    连自家皇帝都不爱用不认识的东西,不用就不用吧。

    十从十不从这就算说完了,现在再说几句闲话。

    作为离现代时间距离最近的王朝,清朝的愚昧落后与其对外觍颜媾和的太多一直是很多人心里隐隐的痛。

    在网络上,清朝的名声不太好听,甚至有‘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的说法。

    甚至还有读者专门跑到咱的书友圈留言:你这本书造反么?不造反不看了!

    兄台,我这可是本闲话鬼狐妖怪的悬疑志怪,你是不是点错频道了?……难道要让胡三他领着一帮狐狸精打上京城造反么?

    再说这位兄台,你该不会以为这造反就像过家家一样简单吧?

    咋说咱也有十几年的书龄,现在网上那些所谓的清穿造反,咱少说也看了二百来本;然而其中稍微还算能看入眼的,一个巴掌就数过来了,剩下的全都可以上茅房使!

    我承认清朝官员昏庸军队腐朽士卒羸弱,朝廷就和纸糊的破房子一样,踹一脚就塌。

    但你别忘了,清朝有一点是所有汉族王朝不能比的:清朝的举贤任能,简直做到了骨子里。

    就比如皇太极想招揽洪承畴,在自己被洪承畴当面痛斥之后,就让自己的老婆,那个鼎鼎大名的大玉儿,天天去洪承畴房间里问安:“老洪你伤口还疼不?饭菜合不合口味?要不我亲手下厨给你炒俩?”

    你就说,这一点哪个汉家王朝做到了?最后,‘宁死不降’的洪承畴不还是投降了么?

    所以,眼睛一定得能看见人家的长处,尤其是想要推翻人家的时候!

    实话说起来,清朝最为衰弱也最有可能被人取而代之的时间段,就是1864年到1895年之间。

    时间倘若往前,那时民智尚未开启,国内也大体上安定,严重缺乏造反起事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杨从循出门闯荡江湖的嘉庆年间,那二十来年一场大规模战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