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无语,以前宁王是莽但不疯颠,今天这是怎么了?疯了?

    张世杰一边小跑跟上,一边看向几位相公,“这个热囊升空到底有什么用?各位知道吗?”

    陈老爷闻之摇头,“谁知道呢,问宁王去!”

    现在,可能也就宁王殿下和那个王五郎知道热囊升空到底有啥用。

    而且,相公们不知道的是,赵维心里关于热气球的应用,肯定和王五郎不样。

    王五郎的热气球其实只承载着两个任务:

    一是,帮王五郎摘椰子;

    二是......

    好吧,王五郎这个人还真没什么大本事,他就是个椰农,世代椰农。

    在百多年前,高宗还没南渡之前,王五郎的曾曾祖父也是读书人,同进士出身,在朝中的出任小官儿。后来犯事儿了,被发配到了涯州。

    别误会,这个涯州可不是崖山,而是后世的海南三亚,大宋的最南端。

    之后,王五郎的曾曾祖父就再也没回到中原,在涯洲落地安身。

    几代之后,彻底中落,早没的文人底蕴。

    王五郎也就小时候识过几个字,安心打理祖上留下来的椰林。

    在海南采椰子不是用人力,而是用训练出来的猴子。让猴子爬上参天椰树,把椰子采下来。

    所以,王五郎除了种椰子之外,最大的本事就是训猴。

    但是,随着大宋到了美洲,他就悲剧了。

    椰子由着他随便种,但是猴子没了,采椰子成了个大问题。

    人工采集,风险太大,爬上爬下一般人干不了,王五郎又付不起太高的佣资,怎么办?

    只能另想办法。

    好在他思想活络,一年八月十五,见大宋百姓都在海边放灯,寄托思乡之情。其中自然有孔明灯。

    王五郎一看,这玩意好啊,能上天!要是做的大点儿,下面用绳子绑着,不就能飞到椰子树顶了吗?不就能采椰子了吗?

    于是,王五郎说干就干,开始琢磨怎么造一个大号儿的孔明灯。

    也正如赵维所想,把孔明灯做大,做到能载人的地步,不容易,会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是材料问题。

    纸糊的肯定不行了,得用薄纱或者轻便的丝绸。但纱也好,丝也罢,都有透气性,所以纱丝之上还要附着一层乳胶。

    这样一来,原来的孔明灯就变成了一个气囊的模样。

    解决了材料,之后就是燃料。

    得有一个足以将大号孔明灯中的空气加热的火源,这用原本的蜡烛就不行了。

    王五郎便开始试验各种方法。

    用木柴?

    不行,火力不大。

    而且,用铜铁的柴桶装着烧,火力更小。不用深东西装着,火力倒是大了,可是下面要载人的,脑袋顶上烧着柴火那还了得?

    况且,火柴不稳当,稍稍一偏,就散的到处都是。烧到人不说,还把造价不斐的球囊也给点着了。

    于是,为了寻找一种替代蜡烛,且比木柴火力更盛的燃料,又成了难题。

    王五郎这时候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原本就是想造个载人的孔明灯采椰子,可是到了后来,他已经彻底魔障,椰林也不管了,家产都耗了进来了。

    这时候的他,想飞!

    他想用他造出来的热囊飞到新崖山的天上,去俯瞰大地;他还想用这东西飞越大洋,回涯州的老家看看。

    他发现,种椰子非他所好,现在才是。

    没日没夜的试验,让他更加痴迷于此。

    其间,他也试过很多方法。

    比如,从朝廷的火药工坊偷出了照明弹的配方,想用照明火药代替燃料。

    结果,偷的不够全,只有配料,没有流程。只知道要橡胶、硫磺和硝石,怎么弄出照明药,还得一点点的试。

    那就是试!

    王五郎这人一根筋,想干什么事儿就必须干成,不然觉都睡不着。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照明药没试出来,他却把熟胶试出来了。

    一次,生胶和硫磺已经配好了,才发现没有硝石了。

    两样东西放在铅锅里,他便跑去火药坊那边弄硝石。

    结果走的急,铅锅就放在灶边上也没注意,等到他回来的时候,锅底已经形成了一层又硬又结实的胶皮。

    这就是王五郎版硫化橡胶的由来。

    和后世的查尔斯·固特异一样,由一个完全不懂化工的人,在偶然的情况下获得。

    得到硫化橡胶的王五郎也没当回事儿,他的心思还在热气球上,依旧试验着照明弹药。

    最后,他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成功在,把照明弹药试验了出来;失败在,这东西没法应用在热气球上,燃烧的时间太短。

    而这期间,王五郎不但家财所剩无几,更是事故频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