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曹变蛟与白广恩等人回到西安,曹文诏战死的噩耗可谓惊动了整个西安城。洪承畴看到曹变蛟,就仿佛看到了曹文诏,不由得热泪纵横。虽然曹文诏与洪承畴生前不睦,但曹文诏为国家披肝沥胆,身先士卒,洪承畴的心中再清楚不过了。关键现在洪承畴的手下,能像曹氏叔侄这般英勇的人不多,曹文诏的死对于洪承畴剿贼的计划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洪承畴加封曹变蛟为副总兵,让他统领曹文诏的残部。曹变蛟感激涕零,磕头不止。

    洪承畴立刻上表朝廷,将曹文诏为国捐躯的事迹禀报给兵部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听说曹文诏死了,着实吃了一惊。洪承畴在奏折之中多次表示一个中心意思:那就是我手下没有多少军队可以调遣,曹文诏之死就是最大佐证。

    崇祯皇帝下诏追赠曹文诏为太子太保、左都督,恩赐祭葬的恤典,让他的子孙世袭指挥佥事的官职,并命令有司为他筑碑立庙,每年春秋两季予以祭奠。

    崇祯皇帝对于洪承畴要兵请求并没有在意,因为金国与大明连年征战,士兵很多都抽调到山海关外。而后来皇太极没事就越过长城,在京畿附近大肆劫掠,故此北直隶也需要有重兵把守。

    官兵就那么多,总是在这里解决点燃眉之急,随后就又去别的地方救火。

    七月,张献忠与李自成再起争端。张献忠觉得陕西真得呆不下去了,便与老回回等十三营挥师东进。

    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有三座雄关,潼关、函谷关与朱阳关。函谷关分古函谷关和新函谷关。古函谷关又称秦关,由于黄河沉降,造成古函谷关上寸草难生,这座关就废弃了。而东汉建立的新函谷关不过是在当道立起一座关隘,相比原先的古函谷关,地势差远了。潼关十分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难过。所以张献忠并不打算从潼关走。他的目标是朱阳关。

    朱阳关镇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境东南部边陲,属伏牛山脉,东北高,西南低,是卢氏县东南门户。相比潼关,朱阳关显得好过得多。

    把守朱阳关的乃是明朝的名将尤世威,他的手下有两个得力干将,游击将军刘肇基与罗岱。张献忠的军队一靠近朱阳关,尤世威就得到了禀报。

    尤世威手下大概有五千人马,面对张献忠的十万大军,这位征战辽东多年的老将也是心中忐忑不安。

    刘肇基向尤世威建议:“将军不如向总督大人求援。”

    尤世威有些犹豫说道:“关中战事很紧,总督大人能帮助我等吗?”

    刘肇基说道:“我们只有五千人。而张献忠、老回回等人坐拥十万大军,我们在此无异于以卵击石。倘若总督大人不派援兵,我们就是丢了这座朱阳关,也有话说。”

    尤世威立刻向洪承畴写下求援书信。洪承畴一见书信立刻派参将徐来朝领兵三千与尤世威一同扼守。

    尤世威见到徐来朝既高兴又发愁。徐来朝算是洪承畴的亲信,对于尤世威不是一个派系的,故此徐来朝根本就不把尤世威放在眼中。

    尤世威劝说徐来朝:“雒南兰草川亦是天险,如果将军能够把守兰草川,与我成掎角之势互相牵制贼兵,张献忠插翅也别想过了朱阳关。”

    徐来朝撇了撇嘴:“兰草川地势荒凉,人迹罕至。我的士兵本来就缺衣少食,怎么能受这样的苦。”

    徐来朝说什么也不进兰草川,而是一抹头进了卢氏县。

    张献忠的像旋风一样来到卢氏县,只一个照面就把徐来朝杀得全军覆没。不,这里用词不是很准确,因为徐来朝跑了。

    徐来朝的三千军兵消失之后,尤世威的压力陡然上升。可就在此时,手下军兵来报,全营上下都得了瘟疫。

    这对于尤世威无异于雪上加霜。他急忙到自己的军营查看病情。自己手下的五千人,病了足有多一半。尤世威赶紧问大夫:“现在恰逢七月,天气不冷不热,怎么军营之中这么多人都病了。”

    大夫回报:“将军所带士兵多是陕西人,与此地水土不服。而且这里荒山野岭,吃的喝的都缺的厉害。士兵疲敝,身体乏弱。故此,病了这么多。”

    尤世威下令让剩下的军兵严守朱阳关,绝不能让张献忠飞出朱阳关,这可是关乎着洪承畴的剿贼大计。

    尤世威的想法是好的,但结局却是悲惨的。张献忠命军兵三更造饭,四更出兵攻打朱阳关。这四更天是人最疲乏的时候。张献忠的军兵那可是睡得足足的,吃得饱饱的。

    尤世威则不同,他不知道张献忠何时前来攻城,故此让军兵分成两组,昼夜守城。士兵本来身体就不好,这样就更加疲惫不堪。十几天下来,守城的军兵大部分趴在城头之上,说什么也起不来了。

    夜至四更,只听城外一声炮响,紧跟着喊杀声震天动地。张献忠带兵猛攻朱阳关。朱阳关虽然是座重要的关隘,但相比潼关还是差得太多。

    几千明军面对十万义军无异于螳臂当车。张献忠十万大军就这么一走一过,就把朱阳关给踏平了。

    别说尤世威,就是岳飞在世,也难以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