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自成刚刚加入起义军,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战斗。王嘉胤带领七千兵马,直扑三水。

    镇守三水的乃是游击将军高从龙。听说起义军前来攻打三水,高从龙好悬没有吓尿了。

    高从龙手下有三千军兵,平日里养尊处优,根本就没练过兵,打过仗。而且这三水乃是弹丸之地,高从龙感觉光凭自己根本守不住。可是如果临阵脱逃,自己也是难逃一死。

    高从龙想了一个办法。他将城里的轻壮之人全部赶上城,并且扒民房将砖瓦运上城头。高从龙下令,只要起义军一来,就给我往下砸。

    高从龙的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令他并不满意。

    王嘉胤的大军一到,就把三水围了一个风雨不透。攻城的号令一出,未等起义军架云梯攻城,城门就开了。

    李自成手下的人对李自成说道:“李大哥,你瞧瞧,是不是我眼花了。这城门怎么开了?”

    李自成坐在马上仔细观瞧,城门大开,里面有很多老百姓在向起义军招手。

    “李大哥,这城里是不是有埋伏?”一个亲兵问道。

    李自成摇了摇头:“既然我们是来攻城的,城门开了焉有不进之理。弟兄们,随我往里冲!”

    李自成一马当先,冲进了三水县城。

    两军还未交手,城里的百姓就开关落锁,放进了起义军。站在城头的高从龙鼻子好悬没有气歪了。他急忙骑上战马堵截李自成。

    李自成提枪纵马往里冲杀,迎面飞来一将。二人也不搭话,各摆兵刃杀在一处。

    也就几个回合,李自成一枪将高从龙的头盔挑落。高从龙吓得拨马就跑。

    李自成将枪放在马鞍桥上,抽弓搭箭,罩定高从龙就是一箭。

    雕翎箭正扎进高从龙的后背,高从龙趴在马背上落荒而逃。高从龙一口气跑出几十里地,后来流血过多,栽于马下。不久就死了。

    王嘉胤的大军很快占领了三水县,明军或伤或亡足有两千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官兵跑掉了。

    起义军攻占三水的消息传到杨鹤的总督衙门。杨鹤开始坐立不安。就在他准备剿灭陕西流贼的关键时刻,后金再次越过长城,攻打京师。为了进京勤王,杨鹤不得不派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的五位总兵官前往北京。

    屋漏偏逢连夜雨,山西巡抚耿如杞派往京师的勤王军兵因粮饷问题哗变西走,延绥总兵吴自勉、甘肃巡抚梅之焕的勤王官兵也纷纷逃散。这些人多与群贼会合在一处,起义军的声势更加浩大。

    不等崇祯皇帝下旨,延绥巡抚张梦鲸吓得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死了。

    崇祯二年四月初九,王左挂奉王嘉胤之命攻打耀州(今陕西耀县)。

    耀州被围的消息传到总督府,吓得这位三边总督杨鹤手脚冰凉,寝食难安。

    就在杨鹤手足无措之际,一个亲随回禀:“启禀大人,门外有人求见。”

    杨鹤心中茫然,顺口问道:“何人求见?”

    屋外一人朗声答道:“启禀大人,是下官求见。”

    杨鹤顺着声音观瞧,一名官员正站在廊下。

    此人身高八尺,虎背狼腰,眉分八彩,目似流星,颌下一部短须。看此人不到四十的年纪,神采奕奕,气质洒脱。

    此人名叫洪承畴,字彦演,号九亨,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洪承畴自幼家贫,十一岁便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

    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史书与兵法。洪承畴通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洪承畴于万历四十三年中举,四十四年被赐进士出身。洪承畴先是在刑部任职六年,后提升为浙江提学佥事,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这一次,杨鹤到陕西平定流贼,洪承畴主动请缨,被崇祯皇帝委以督粮参政一职。要说这督粮参政是个肥差,但放在陕西却是个烫手的山芋。

    “原来是彦演来了,快请进来讲话。”杨鹤说着,吩咐人倒茶。

    洪承畴在门外先给杨鹤施了一礼,然后迈步走入了杨鹤的书房。洪承畴此番进入杨鹤的书房,同时也是真正意义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不知彦演此来所为何事?”

    洪承畴一笑:“最近我见大人心力交瘁,故此前来探望。”

    杨鹤苦笑一声:“彦演费心了。如今陕西流贼四起,又逢金贼犯我边境。陛下派我前来平叛,无奈我缺兵少将,难以为继啊!”

    洪承畴沉默片刻说道:“若大人不弃,我愿前往耀州平叛,为大人分忧。”

    杨鹤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