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赵匡胤在南昌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宋,有两件遗憾的事情,始终让他耿耿于怀。

    其一,他的家眷全都在开封,他在南昌登基称帝,无异于把自己的家人都送到了大周皇帝郭宗训的屠刀之下,此刻,只怕是早已被斩尽杀绝了。

    其二,自己的胞弟赵匡义,被周国小皇帝郭宗训扣作人质,估计也已经遭了郭宗训的毒手了。

    一想到这些,赵匡胤的心就会很痛,但他却不敢在文武百官面前表现出来丝毫的负面情绪。

    “众位爱卿,我大宋定都南昌,全城欢庆三天,不宵禁,除了正常值守的兵将不能饮酒以外,其余定难军的兵将,三日之内,不禁酒。”

    “陛下英明,臣等谢陛下。”

    “定难军自统领大将开始,一直到普通军卒,南昌城里除了朝廷官员的家眷,其余的女人,谁看上了谁先抢到就是谁的,尼姑道姑也包括在内。”

    “陛下圣明,我大宋定难军必定会誓死效忠陛下。”

    “忠义军开赴前线,承担起守卫国土、保家卫国的重任,传朕旨意,忠义军主将授伯爵,偏将授子爵,从将授男爵,通告全军,凡奋勇杀敌者,即便是普通军卒,也可以依靠累计军功升至侯爵。”

    “陛下圣明,我忠义军将士必定会誓死效忠陛下。”

    赵匡胤也学会了郭宗训的策略,爵位可以封,但封地食邑什么的,那是绝对没有的。

    爵位,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且不能世袭。

    定难军分出去一半,继续南征,赵匡胤的想法,绕过吴越,先打到海边再说。

    当初赵普给他出主意,从长江沿岸征召了不少的制船工匠,只要时间来得及,只要能够在大周军队凌厉的攻势面前抗住半年到一年,赵匡胤就有信心可以打造出一支可以出海的舰队。

    赵匡胤筹谋打造出海舰队,不是抄袭郭宗训的全球殖民战略,而是为了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大周的军队是个什么实力,赵匡胤非常清楚,大周最强军悍字军是个什么实力,赵匡胤也十分清楚。

    他登基称帝,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不做不行了,再不登基称帝,他手下那些一心想要从龙之功的心腹们,可就等不及了。

    等不及了,就会生出很多的想法。

    比如另外推举一个人出来,取代赵匡胤。

    比如离开赵匡胤,另投明主。

    又比如,干脆回归大周朝廷,向大周皇帝揭发赵匡胤意图谋反……

    这就是所谓的夜长梦多,尤其还是在赵普事败之后,赵匡胤敏锐的认识到,他如果再犹豫,这人心可就要被他折腾散了。

    登基称帝,不是为了满足赵匡胤的野心,因为他清楚的知道,现在绝对不是个最佳的谋反时机。

    仓促的登基称帝,是为了满足心腹众将对从龙之功的渴望。

    很多人的目光就是如此短浅,他们看到的只有眼前。

    真正能做到高瞻远瞩、明辨千里的人,又有几个呢?

    南昌城一派欢庆热闹的景象,宋国的皇城直接占用了原南唐的王宫,连修葺都省了,赵匡胤根本没打算在这里待多久。

    所以,他下达了手下军将士兵可以随意的抢女人的命令。

    一个真正想要治国安邦的君主,是绝对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的。

    心里想着自己远在开封得的老母亲和妻子孩子,此时只怕已经惨遭郭宗训杀害,赵匡胤就觉得很痛,想要造反的是他,并不能说是受了谁的怂恿。

    只不过,天意捉弄人,原本一番很好的开局,突然被搅的乱七八糟。

    在赵匡胤最初的计划里,就算郭荣不死,他都是有办法篡权谋反的,只要他的手里有了足够兵权。

    当初郭威起兵造北汉的反,他手中的兵力也还不到北汉总兵力的一半,最后不也成了,建立了大周帝国。

    刚开始赵匡胤的计划进行的十分顺利,义社十兄弟每个人都混的很好,赵匡胤在大周朝廷,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里,人缘都很不错。

    等到他一路凭借军功升至殿前司副都点检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眼前的第一个障碍,太祖驸马张永德。

    凭借赵普给他出谋划策,在军中、在开封,甚至在洛阳,到处都在散播太祖驸马不满太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而是传给了郭荣,屡次抱怨,对先皇和郭荣都非常的不尊重……

    至于另一个对手李重进,根本不用赵匡胤给他散布什么谣言,想造反这三个字就在李重进脸上写着呢。

    当时的皇帝郭荣,防范李重进最为严密,对张永德十分倚重,不然也不会把殿前司督点检的职位交给张永德。

    在赵匡胤成功的运作下,张永德虽然没有被郭荣撤职,但信任度却大大降低,这其实已经达到目的了。

    赵匡胤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郭荣征辽收复燕云的行军途中,只要郭荣嫩给自己手里超过十万大军,只要郭荣依然把自己留在中军参议军机,赵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