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世民亲自下诏:“朕已国士待之坦诚相待,却未得真心回报。如此行径,犹若中山之狼,实为可恨。今封查百济居舍,任何人等不得出入。扶余隆其罪当死,但念其年少无知,饶其一命,但为确保我朝军事机要不得外传,终身监禁,不得探视。”

    同时李世民还派遣使者去百济质问百济王作何用意,坦言道:“莫不是觉得,大唐的兵士,踏不破百济的山川之险?”

    当今世界大唐王朝一枝独秀,无国可比。

    万邦来朝,莫敢仰视。

    但随着李世民近年来的退居幕后,无可避免有些不安分。

    扶余隆这一下越界,受到了雷霆反击,甚至有出兵百济的意图,瞬间让四夷馆上下所有他国使节心寒胆落,收起了小心思。

    谣言风波中最淡定的就数李元瑷了,对于这个莫名出来谣言,看得很快。

    不管谣言是真是假,李元瑷心底都不怎么在意。

    从一开始自己这个灵魂就是外来的西贝货,最开始只是为了抱大腿,好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但经过这七八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衍生的情义,令得他们密切的连在了一起。也因如此,李治意图让他站位救刘洎,他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哪怕因此得罪长孙无忌都毫不迟疑。

    人与野兽最大的区别就是感性多于理性。

    野兽只会因本能而动,但人却会不顾自身,反其道而行。

    故而对于是与不是,全不在意。

    很快这谣言就消散了,仿佛没有出现过一样。

    反倒是百济使团的事情引发了不小的风波。

    大唐王朝向心力十足,对于百济这种吃里扒外的国家,那是人人喊打,义愤填膺。

    扶余隆如长安之后,所有的作为都化为乌有,反而给百济惹了一身的屎。

    对于扶余隆会有这种下场,李元瑷并不觉得奇怪,反而理所当然。

    扶余隆为人行事,过于激进高调了。

    身为他国使节团,今天与这个大臣饮酒,明天与那个大臣往来。

    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反而不美。

    是朝廷不予计较,毕竟一只蚂蚁在面前耀武扬威,不值得特地抬脚去踩,真要计较起来,扶余隆早就给逐出长安,滚回百济了。

    这日,李元瑷突然得到李世民召见的消息。

    李元瑷没有犹疑,直接入宫觐见。

    依旧是内庭,李世民的气色意外有些好转,脸色有些红润,精神也不错。

    “见过皇兄,看皇兄面色,身体以大为好转!”

    李世民不屑一顾的说道:“就如你说的,老虎不发威,真给人当成病猫了。这抖了抖威风,周身都舒坦了。”

    李元瑷也不知他说的是什么,附和道:“那是自然,虎骨尚有三分威,何况皇兄正当壮年,是真龙天子。前些日子,臣弟去渭北春猎,挺有意思的。只可惜,没有皇兄的箭法,只凭着大虎猎得两只野鸡。待皇兄康复,一起去秋猎,也让臣弟渐渐独孤求败似地箭法。”

    李世民伸手指了指,笑道:“你真当皇兄在这宫里一无所知?就你跟新罗长公主的风流韵事,已经传到朕的耳中了。连徐充容都为她妹妹抱不平呢,说你们婚期将近,还弄出这种事情……”

    李元瑷只能傻傻一笑,不敢说话了。

    “坐罢!”李世民随手一指,说道:“朕记得,当初闲谈的时候。你曾说过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不错!”李元瑷颔首道:“臣弟在治理运河的时候发现江南现在处于一种病态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说句难听一点的,就是在压榨江南百姓的血汗,与长久不利。”

    李世民眯着眼睛,说道:“你且细细说来?”

    李元瑷道:“江南是我朝最大的粮仓,一直以来朝廷将江南视为第一征粮要地。也确实如此,江南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的给朝廷提供一批又一批的粮食。但此非长久之计,朝廷给江南的粮税压力太大。导致地方官员只能不住的发展农业,只发展农业。让江南的情况陷入了畸形发展状态。”

    “我华夏向来都是农耕民族,发展农业并不是错。可一味的发展农业就会导致当地贫穷,贫穷就等同落后,人口经济发展不起来。江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必有忧患。”

    在他的记忆中,唐朝几次起义兵变都在江南。

    这并非没有原因的。

    所谓扬一益二,那是因为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北人大规模南迁,北地因战乱搅和的一塌糊涂,而江南却因张巡的存在,而未受兵灾。

    这才正式发展起来的。

    杨广带动了广陵的经济发展,与真正的江南并无很大关系。

    这个时代的江南,就两字粮仓。

    除了粮仓,经济什么的,一塌糊涂。

    说句不好听的,贞观一朝,战功彪炳,跟吸江南的血有很大原因。

    “故而臣弟觉得,江南是块宝地。但如何富庶,也禁不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