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基思索良久,也没有想到什么应对之策,叹息一声道:“我现在心乱如麻、六神无主,委实是没有良策,大家都说说,看有没有办法扭转我们不利的局势。”

    早在李孝常惨败消息传来之时,于志宁就一直思索出路,此时一听刘弘基询问,便说道:“今天的局面是两朝国力差距所致,并非只是体现在军事之上。不过我们现在形势虽然不利,但还没有到最严峻之时,如果我们处理得当,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就看大总管有没有这个魄力。”

    刘弘基大喜,“于司马请说,我洗耳恭听。”

    “我们孤立无援,处于兵力不如人、武器不如人、战力不如人、士兵不如人、粮食不如人的困境,将利城失守是迟早之事……为今之计,上策是趁隋军合围之势未成,立即撤军南下,这样我们不仅能保住军队实力,还能跳出包围圈,以兵力上的优势攻打隋朝兵力不足的平武,然后沿着西汉水迅速穿过义城、巴西,最后从兵力同样不足的新城郡,进入蜀郡。”于志宁缓缓的说道:“虽然会失去整个武都郡,但这是一个注定会失守地盘,没有坚守的必要。我们现在还有五万大军,只要有两万回到蜀郡,我们就不算失败。而且在残酷的逃亡和连续不绝厮杀之中,体弱者、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士兵,全都被淘汰掉,最后剩下两万士兵将是健儿中的健儿、精锐中的精锐,其所产生出来战斗力,不亚于之前十万大军。”

    这一番充满残酷意味的话,令正副总管刘弘基、李玄道的心弦骤然紧绷。于志宁这个战略大转移充满了重重凶险、危机,若是事先谋划不好、准备不足,这五万大军恐怕连武都都走不出去。于志宁是谋士,只负责出谋划策,但具体执行还得他们二人来。

    作为李唐王朝为数不多的宿将,刘弘基也知道是这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他同时也知道两万大军回到蜀郡,已是十分乐观的估计,若是遭到隋军不断追杀,那么撤离将会变成漫山遍野的大溃败,有两三千士兵回到成都城已是张士贵根本就没有恩义、情份的牵绊,剩下的只是“忠义”观而已。可这玩意,能让张士贵为一个将死王朝效死吗?刘弘基觉得有些玄乎,而这也是他最为担心之事。

    但是张士贵偏偏就夹在他与侯君集之间,他麾下之军也是刘弘基目前最为倚重的军队;要是张士贵以不得命令、兵力不足、自身难保等等理由不予配合,刘弘基选择的上策,极有可能变成下下之策。

    ……

    刘弘基所不知道的是,张士贵的处境虽然比他稍微好上一些,却跟‘乐观’二字搭不上半点关系。

    不久之前,张瑱从新城败退遂宁,使薛万均、黄君汉之军会师在遂宁长江县,从北部威胁张士贵的大本营方义城,苏定方也趁机从青石县带兵北上,而杜伏威又从涪陵杀向资阳安岳县,负责斩断张士贵西路,使他的形势骤然一紧。也是这个时候,李世民让他迅速退回资阳普慈县,从而跳出了包围圈,并为侯君集挡下北部之敌,使其能够一心应对李靖、段德操这两路隋军。

    不过这个比较好的局势,随着薛万均、黄君汉、苏定方、杜伏威合兵而变得更加恶劣,他们的联军大营现在就驻扎就在资阳安居县西部,距离普慈城不过三十里路程。

    虽然黄君汉、苏定方事后带着本部兵马脱离大营,改在普慈县北部的新城郡飞乌县驻扎,但是这也意味着张士贵的北部不宁了。

    中军大帐之内,张士贵注视着地图久久不语,他明显感到唐朝被隋朝牵住了鼻子,战和不战都由对方决定,甚至他隐隐约约有一种直觉,那就是杨侗并不打算一场一场的打,而是准备把他和侯君集一起轰去成都城,然后一战而定。

    现在局势十分被动,如果不解决这个被动问题,唐军估计真要被对方轰去成都城,然后一网打尽。

    行军司马元仁师这时步入大帐,遥遥行礼道:“大总管,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朝廷援军,不是说让援军支援我们,而是进驻金渊县,为我们牵制苏定方、黄君汉,这样就能打破目前僵局,使我们有腾挪之机。否则的话,不要说支援侯大将军,便是我们也自身难保。”

    张士贵叹了一口气,有些不满的说话:“我也曾希望太子派援军,怎奈太子不肯啊。”

    “大总管,卑职认为太子并非是不肯派援军。”身为李世民亲信的元仁师听出张士贵的不满,代为解释道:“这其中定有误会。”

    “误会?”张士贵瞥了他一眼,问道:“元司马认为是什么误会?”

    “我记得大总管当初请求援军,是想趁薛万均立足不稳,与其在遂宁决战;胜则歼灭隋朝第六军,缓解蜀郡东部压力,败则隋朝第六军进军占领遂宁全境、资阳北部、蜀郡东南,不但侯君集将军无后路可退,便是成都城也处于隋军包围之中,太子承受不起失败的后果,这才没有派军来援。”元仁师这段时间在成都城、普慈城不断往返,十分清楚李世民的顾虑,见到张士贵沉思不语,继续说道:“隋军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使我们的军队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战场,而成都城内只有四万兵马,再派两三万援军根本没有丝毫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