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听韦仆射的意思,是打算修这黄河大堤了?”

    “当然啊!”韦云起说道:“从史料记载来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六七百年都没有发生过大改道,决溢次数不多,而我们这种缕、月、格、遥四堤组成的新堤,防洪能力比王景大堤强了不止数倍;一旦修成,至少可使黄河两岸黎民受惠千秋。”

    杨侗皱眉道:“韦仆射可别忘了,我们还有引洛入汴、引黄入淮工程呢。”

    韦云起拱手道:“圣上,引洛入汴自然要修,而且越快越好;至于东部地区的‘引黄入淮’工程,微臣认为可修可不修。”

    韦云起的话几乎代表了大部分朝臣的想法,杨恭仁听到这话,施礼道:“开凿运河本意很好,但如今已有永济渠、通济渠、刊沟、江南河’沟通南北,东部那一条的确可修可不修;如果‘辽东—余杭’之间的物资实在着急走来北往,大可沿海行走好了。即便真的要修,那也应该分个轻重缓急,先把黄河大堤修好了再说。”

    “圣上,臣附议!”皇甫无逸施礼道:“新运河涉及到河口排沙、河岸灌溉、湖泊蓄水、河道水闸、河床架桥等等问题,所有这些,若不详加考证,贸然动工,必将是条让人又爱又恨的恼人工程,等图纸完善,想必已是年后之事;与之相对,黄河大堤既是迫于眉睫,又简单明了。而且修成之后,两岸遥堤则又成了贯穿东西的两条官道。”

    “皇甫纳言所言极是!”李景接道:“与那条东部运河相比,每到雨季都弄得朝野上下胆战心惊黄河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臣附议”

    “臣附议”

    余者大臣也一一站出,去年司天监一句“必有大水”,让朝野上下从年底紧张至今,若是有这‘束河攻沙’和‘宽河固堤’并存的大堤在,哪用紧张兮兮这么久?而且如今已经很明显,袁熙要动了。

    “既然大家都认同,那就先修黄河大堤好了。”杨侗在对敌人、对世家霸道,但在治国方面,向来是听从大家的合理建议,眼前大家都说黄河为重,一下子便从善如流了。

    其实杨侗此时想得更多的是对外发起战争,从战场上抓大量俘虏来当劳力;如今由于暴雨的缘故,南方的几大军团暂时不宜大动干戈,但以秦琼为首的第五军、以薛万淑为首的第四军远在北方,暴雨对他们影响不大,而且南方即便真的出现灾情,他们也赶不上、救不了灾。与其让这十万大军闲着,倒不如让他们去草原练兵、抓奴隶。

    “圣上英明。”众臣高唱赞歌。

    “圣上!”韦云起又说道:“‘引洛入汴’全长只有七十余里,其中一半可以利用广武涧为天然河床;另外一半若是安排太多的人,反而拥挤不堪、碍手碍脚,微臣认为这项工程只需十五万即可;剩余战犯,以及修好‘九龙朝圣’工程的异族奴隶则可一分为二,河南、河北各放一部,先在雨季准备土石、水泥等需要物品;到水位下降的秋冬时节,再挖河道、修建缕堤和月堤。而这时期正好处于农闲季节,到时也可以雇佣两岸百姓参与施工,既能保证工程进度,也使百姓多份收入。”

    韦云起也了解当今皇帝和先帝一样,都是急性子的人,想做什么事就立即做要,而且要快要好,不过相比之下,眼前这个皇帝听得进意见,只要你的意见建议合理,他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

    韦云起的建议也让杨侗满意,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便道:“大堤要修,也可以先修,但不能毫无根据去修,朕认为有两点尤其要注意。”

    “请圣上明示。”

    “首先、‘束河冲沙’的理念非常好,但土质缕堤、月堤、格堤根本经不起大水冲击、冲刷,若是不将这个问题考虑清楚,日后定要无休无止的维护和修复,需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要在修建之前,就要把束水三堤的坚固性考虑到。也就是说,对水泥的需求量,高得吓人。”

    前世在县城水泥厂旁边玩大的杨侗,其实知道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粘土、铁矿粉,先按比例磨细混合成生料,然后在1500度左右的高炉煅烧成熟料,之后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才会成为水泥。现在难就难搞不出产生1500度高温的冶炼炉。

    “启禀圣上。”韦云起拱手道:“工部在飞马郡燕山余脉的老图山发现大片大片的火山,采出火山石后,就地制成水泥,然后通过濡水入海,微臣说的前期准备,就包括制作水泥。”

    “那就好!”杨侗又说道:“第二个问题,是‘宽河固堤’会造成广阔的滩区不能利用,务必要根据水情水势来设定河道宽窄、河堤高低,若是一概而论,妄自求宽、求高,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也会浪费两岸的大量土地。”

    “微臣明天便让黄河两岸的官员每天记录黄河水势,坚持到水位下降的秋冬季节。”这时候,房玄龄说话了。

    “嗯!”杨侗点了点头,“第三个问题,也和‘宽河固堤’有关,它所造成的广阔滩区,迟早要被两岸百姓偷偷摸摸搞成农作物的田地,这些田地实质上也削弱了‘宽河固堤’的效果,所以大堤要修得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