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路上队伍经过之处,山体滑坡,河堤裂口,房屋倒塌,一看便能察觉到灾情的严重,不过萧嵩昨夜已按高力士吩咐,提前派出官兵,把官道和洛水两边的残垣断壁给“遮掩”住,不太严重的连夜收拾一下,严重的则直接覆盖上树枝和枯草,不让李隆基见到。

    不过即便遮掩再好,等銮驾抵达洛阳,皇帝和文武百官终归还是见到真相……城门楼被震得倾斜了,高大的城墙裂开道大口子,人可以轻易从缝隙中钻进钻出。

    而城里莫说是普通百姓的屋宅,就算是皇宫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整个城池正处于一场大灾难后的凄苦与悲凉中。

    本来地方和皇宫那边准备好的迎驾仪式,全都被取消了。

    李隆基于午后抵达洛阳,銮驾没走洛水,直接穿街过巷,快速赶往皇宫,虽说街道两侧都用布遮挡了,但那些摇摇晃晃的二三层楼房却没法隐藏起来,光秃秃的屋梁让人触目惊心。

    高力士提前通知准备迎接圣驾的地方官员回避,指挥銮驾一行,匆匆穿过宣辉门,进入皇城,尽早让李隆基跟城内悲惨的灾后景象隔离开来。

    “力士,你去问问洛阳的真实情况,汇总后奏报给朕。”

    李隆基对旁人不放心,派高力士亲自前去。

    “陛下放心,这不是什么大灾,大唐乱不了。”高力士道。

    ……

    ……

    洛阳的救灾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杨云从董家回来后,没有再到处乱跑,先把醉仙楼收拾好再说。

    令人欣慰的是,醉仙楼在开业前经过他一番修缮和加固,除了部分墙体出现裂痕外,并未有倒塌迹象,只是后院一处牲口棚塌了。

    再就是存放酒的坛子被落下来的砖瓦打碎,损失在五成左右。

    厨房和灶台也需要修复。

    本来说当日要以道士身份去迎接圣驾,地震一来直接省了,官府没派人来催请,杨云知道李隆基不可能再有心思跟道士坐而论道,少了一次见皇帝的机会,杨云并不觉得有何可惜之处。

    “杨小官人,府衙派人来了。”

    就在杨云清点损失时,何五六快步进入酒楼后院。

    杨云放下手头的事情,带着何五六到了前面大门处,此时街上很多屋舍倒塌,大批人员正在挖掘废墟,情况有些悲惨。

    好在上林坊因昨夜地震前及时得到预警,到此时仍未有人员死伤的报告。

    若换旁处,光是街巷内摆成一排排的尸体,便不忍直视。

    来者是刘衡政派来的幕僚,年约三十,穿着身袍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戴着一方平顶巾,腰束革带,脚蹬乌皮靴,显得极为干练精神,自报家门,名叫冯顷。

    简单见礼,冯顷道:“圣驾已临东都,刘府尹之意,道长不必前往迎圣。”

    杨云点头表示明白。

    他估摸着刘衡政亲自派人来通知他此事,定有下文。

    果不其然,冯顷叹道:“道长功德无量,昨夜预警后,上林坊百姓及时从家里出来,刘府尹接到通知,也对各坊做了知会,努力将灾情降到最低点……奈何时间太过仓促,未通知到洛阳全城,不然能避免更多人被埋。”

    杨云早就知道董奇容不肯承担责任,到董府预警,也是想通过其之手,向刘衡政汇报,能多挽救一个人算一个人。

    不过如此也变相成全杨云,让人知道这场灾难他成功预测到了。

    杨云道:“我只是将卜算到的事情,如实告知刘府尹,不算什么。”

    冯顷有些紧张:“地动后,余灾不断,您可知下一次灾情何时发生?圣上驾临东都,如今已入住宫城,派了高公到府上问事,刘府尹正在外边组织救灾,待会儿就要去见高公,不知……”

    洛阳发生地震,接下来便是善后和灾后重建,且一定是地方主官负责,可惜刘衡政并无多少抗震救灾经验,再者他还想借灾情捞取政治资本,一边琢磨该如何救灾,一边还想利用提前预测到灾情做文章,获得皇帝赏识。

    杨云道:“大灾已发生,小灾虽不断,但破坏力远逊大灾,就算偶有人员伤亡,也不会有前者多……我只预测到这一点,其他事情恕我无能为力。”

    冯顷明显有些失望:“能提前卜算到地动,足见道长道法高明……若非董坊主派人知会府尹时在下也在场,真不敢相信……您先忙,在下这便先回去禀报府尹。”

    冯顷知无法从杨云这里得悉“天机”,便不再多留,紧忙提出告辞。

    ……

    ……

    高力士前来问灾,给予刘衡政的压力很大,他抓住仅有的一点时间,派人来问杨云的态度。

    冯顷回去见刘衡政时,刘衡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额头冷汗涔涔,坐立不安。

    “高公公到府已有盏茶工夫,再不出面怕是官位难保。”刘衡政冲过来道,“杨道长如何说?”

    冯顷如实将杨云的话转告。

    刘衡政皱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