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七章   田赋

    第二日,朱祁镇还没有醒过来,就听见外面噼里啪啦,就好像是无数骑兵踏过地面,又好像是无数刀剑相击。

    密集的注脚,连绵在一起。

    朱祁镇披衣而起,立即有人为朱祁镇穿好衣服。

    朱祁镇推开了乾清宫的门户,顿时无边湿气冲了进来,声音一是大作,水滴飞溅出米余,将大门处全部打湿了。

    朱祁镇见状,迎门而立,并不避大雨。

    虽然仅仅是被迸溅进来的余地,不过片刻,就在朱祁镇的衣角给打湿了。

    王振连忙将朱祁镇拉过来,说道“皇爷,保重身体。可是淋不得雨的。”

    朱祁镇笑道“朕是高兴。”

    不是这个时代,就不明白朱祁镇为什么为一场大雨如此欢喜。

    盖因五月之后,河南的旱情就有扩大的趋势,连北京这里也连日不雨。这一场大雨,就好像是天河泄露一般。

    想来这一场旱情总算是过去了。

    “也不知道河南那边怎么样了”朱祁镇面露忧色说道。

    “皇爷,奴婢就是来给皇爷报喜的,今个刚开宫门,就有锦衣卫送来消息,三日之前,河南大雨,旱情已解。百姓在于公的安抚之下,各自回家。河南的旱情算是过去了。”王振说道。

    朱祁镇笑道“如此就好。”

    朱祁镇忽然想到,说道“最近的折子里面还有何处受灾”

    朱祁镇越发明白一件事情,对大明朝来说,没有天灾的一年是不完整的一年,于谦之所以如此快的安抚好百姓。

    倒不是于谦天赋异禀,而是赈济灾民,早就成为一定之规。

    于谦按此办法行事,再查漏补缺,就能将事情办圆满。

    所以朱祁镇直接问,何处受灾,而不是问有没有受灾。

    “只有海宁报了潮灾。”王振说道。

    朱祁镇坐回自己位置上,示意小太监将大门关了,顿时雨水的声音被隔绝在外面了,他在御坐上坐下来,问道“内阁如何处置”

    “让江南巡抚周忱周大人赈灾,海宁县,想要修建石堤。内阁打回去了,让地方自己处置。仅仅豁免海宁县三年钱粮而已。”王振说道。

    朱祁镇低头想想,努力揣摩杨士奇的思路。觉得杨士奇未必是不准,只是觉得这一件事情,让地方自己做吗

    这一件事情,在朱祁镇心中打了存疑的想法。

    先行按下,看事情后续发展。他忽然想到一件事情,就是豁免钱粮之中,大多是将之前收不上来的钱粮也豁免了。

    今日本来是要上朝的,但是雨实在太大了。

    明清上朝都是室外的,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大雨总不能让百官都站在水里,特别是而今朝会,更多是认认真真走形式。朱祁镇过去也不过是摆摆样子,向百官显示出自己还活着,并活着很好而已。

    真正处理政事的章程,都在内阁传到宫中的文书上。

    今日连李时勉的课也都免了。

    这个时代小孩子淋一场雨都可能不治。太皇太后对朱祁镇娇贵的很。再者太皇太后对朱祁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也很是满意,渐渐入夏了。

    太皇太后甚至有让朱祁镇避过三伏天,再上课不迟。

    朱祁镇有了时间,索性让王振带几十个太监,将从洪熙年间到宣德十年,也就是今年,这十年之间,豁免的欠粮总数算出来。

    朱祁镇接到总数,一时间大惊失色。

    各种天灾人祸免除的欠粮,居然有一千多万石之多。

    一千多万石粮食,是什么概念。

    大明朝每年能收上来的粮食,大概在三千万石,不过各种支出,能存下来的粮食并不多。反正朱祁镇不知道,而今北京,通州这几十个大粮仓之中,所有粮食加起来,有没有一千多万石。

    别的不说,漕运每年运输四百万石粮食,就足够支撑京师了。

    也就是说,这一千多万石,可以顶漕运两三年的运输粮,顶每年三分之一,近二分之一的国家收入,十年的财政结余。

    朱祁镇细细看了,大部分是因灾害免除之前的欠税。但是有一次,是宣宗皇帝大手笔免除了江南三百多万石的粮税。

    “这不正常。”朱祁镇立即敏锐的感觉到了。

    “很多地方的欠粮,即便是不免,也征不上来了。很多都是假借天灾的名义免除的。有数次,根本没有借口,就直接免除了。”

    在朱祁镇看来,国家的征税能力,是国家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他之前,依稀记得,明代末期赋税就收不上来了。

    而今看来,这是明代从娘胎里面带出来的病。

    洪宣之间,明朝国力虽然不能称鼎盛,但是就财政而来,还是相当健康的,这个时候,收不上来,将来的事情还用想。

    朱祁镇说道“朕要去太皇太后。”

    王振见了,连忙拦住,说道“陛下,而今雨还没有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