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松江府逗留时间不长只是短暂的了解了松江棉纺织行业的发展状况。
    冯紫英有印象各类史书都说以松江为典范的江南家家户户男耕女织中的女织是导致中国工业革命未能在纺织行业发生的“罪魁祸首”。
    或者说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未能真正产生的原因就是大明治下的男耕女织模式和所有商业运行的内循环模式使得中国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工业革命。
    因为这种特殊的“女织”几乎没有劳动成本的模式彻底扼杀了想要通过解放生产力的纺织技术变革出现可能进而也难以让资本主义、重商主义和对外殖民主义发展起来使得这种封闭困顿的模式越发失去了发展了内生动力最终导致中国从十七世纪开始的全面落后。
    而欧洲正式在这个时代开始了大航海和殖民时代使得他们不断在开放的格局中赢得了先机进而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冯紫英也很难说清楚是不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导致了中国从1600年以后的日益封闭落后满清入主中原则在这上边继续强化了这一封闭模式但在这个时空中他肯定不能容忍这种局面再度出现。
    大周既然出现了加上他未来东亚乃至亚洲和全球应该是大周和欧洲各国竞逐并战而胜之的格局。
    不但东南亚中亚、北亚和北美都理所当然的应当让大周来分一勺羹而且这一勺理所应当还应该是份额最大的。
    在考察了整个松江府的这种女织模式之后冯紫英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和大明情况类似的大周来说这种女织的确是让江南这类农村家庭妇女获得最佳劳动力报酬的一种模式如果要想彻底打破这种模式采取工业化进程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妇女解放出来投入到工厂中去。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礼教和宗法礼仪问题。
    无论是飞梭还是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乃至缪尔纺纱机对于冯紫英来说并不是难事。
    前世中他在大学读书时代就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过程十分沉迷所以专门花了不少时间来研究甚至包括技术方面的迭代他都是好生钻研了一番以至于被大学老师斥之为不务正业。
    所以这些方面的基本技术他不能说烂熟于胸但是只要能找到几个能工巧匠通过自己指导并经过大量的摸索那么大概的造出那么几台未必完全一致的样机是不成问题的
    但如果没有能够走出家门到工厂去纺纱织布的妇女们那工业革命解放生产力又从何谈起?
    难道都用青壮男子?
    那他们在工厂里操作机器来和那些坐在家里纺纱织布的妇女们竞争能行么?合适么?
    冯紫英自己心里都没底也不知道会演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冯紫英也很清楚单靠某一个人的金手指哪怕能够在某一行业某一特定时期推动一项技术的跃升和产业的发展但这并不能持久甚至不可持续。
    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舆论认知来进行彻底转变从教育培训和各种产业营生的逐渐培育和试错才能真正实现。
    问题是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朝野内外的士人官员对此是迟钝麻木而故步自封的如果不逼到极致他们根本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就像此番开海一样如果不是朝廷财力空虚到了极致以至于危及九边安全甚至直接面临外族饮马中原的危险格局他们也不会做出这种妥协。
    看着像松江这样一个府由点及面就可以想象得到像松江这样的整个江南每年就是千千万万妇女成日里坐在屋里不断的纺纱织布劳作不断。
    商贩们每天或者每隔几天固定将棉花送到他们家中然后收走他们织出的布匹加以染整处理最终又汇聚到一起通过船只和马车将将它们售卖到整个大周的每一寸土地上去。
    这个数量每年可以高达几千万匹!
    冯紫英感到一种无人可诉的孤独。
    从松江到苏州从棉纺织到丝绸纺织丝绸纺织固然和棉纺织不一样但是问题是丝绸纺织基本上是以外销和奢侈品的格局出现的整个大周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享受得起丝绸消费?
    而棉纺织也的需求却是覆盖整个大周百姓无论富贵贫贱。
    开海只能说是第一步但是开海能够带来多大的持久动力这就真的很难说了。
    “紫英怎么感觉你的情绪不高?”范景文和贺逢圣一左一右陪着冯紫英漫步在杭州白堤上。
    汪文言留在了苏州估计他要晚一步再来杭州。
    “有一点儿。”对这两位冯紫英没有隐瞒什么。
    冯紫英一直力图让自己身边这些同学好友慢慢接受自己的观点理念。
    在他看来这些人比起在官场上打滚了多年的这些官员们更年轻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瞻前顾后的顾虑。
    事实证明这个观点基本正确但也未必全对。
    像范景文和贺逢圣的确在这段时间跟随着冯紫英期间逐渐接受了许多新观点但冯紫英一度不太抱多大希望的崔景荣却出乎冯紫英预料之外对冯紫英的很多想法都很理解支持。
    倒是原来还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