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案上搁着一个包袱,看着不大,里头却塞了不少东西。

    宝钞,铜钱,零碎的首饰,用油纸细细包着的糕点。

    桐柔晓得这回算是彻底完了。

    刚入宫就能随着圣上微服而出,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多少宫女终其一生都再未踏出过宫门半步但自己却搞砸了。

    她垂着脑袋等着训斥,等着重重的责罚半天都没动静。

    她偷偷抬眼,端然而坐的那位,正目光怔怔地望着案上的那些个赃物。

    这样的包袱,朱允炆见过,也收到过。是四叔给自己的。

    彼时四叔刚将蒙古人猛追到草原深处,大胜归来,就给自己带来过这么一个包袱。

    虽然不大,但里面都是京城里见不到的新奇玩意儿。对于久居深宫的自己来说,无疑胜过一切精雕奇巧之物

    可如今,那怀揣着礼物风尘仆仆而来的四叔,和欢喜雀跃缠着他不放的自己,终是提刀纵马,在旌旗蔽日的阵前,相对而立

    船身一个摇晃,桐柔站立不稳就要摔倒,被他扶住。

    “收起来。”他说,松开了手。

    桐柔以为自己听错了,抬头看着他的样子,那神情里头并没有怒意,她急忙将那包袱塞回宽大的袖子里。

    有人挑帘入来,“陛下,水灯已备好。”

    桐柔瞧见那人手中一盏精致的花灯,再挪不开目光。

    以往和姐姐一起放的水灯,多半是姐姐自己做的,别致是别致的。但这一盏用的上好绸缎,上面绣了金线银丝。烛火篷罩不知用何制成,烛火跃动之间,仿佛琉璃宝灯,熠熠生辉。

    “去吧。”朱允炆冲着她道。

    “真的”桐柔望着手中的水灯简直不敢相信,看着他微微颔首,雀跃着往外走去。

    到了门帘处,她忽然止了步,回身到了朱允炆的面前。

    他有些意外,抬眼望着她,等着她发话。

    “许个愿,清溪小姑很灵的。”她笑意嫣嫣,在那烛火之间格外耀眼。

    许愿事到如今,可还有余地

    她见他垂目不语,伸手将他的一只手执起,触碰在水灯之上,“就这样心里想的事情,就会成真”

    他静默了片刻,收回了手,“去吧。”他淡淡道。

    桐柔欢天喜地地捧着水灯到外头,趴在船板上,小心地将水灯放入河中。

    此刻的河道上,形形色色的水灯,与往来的画舫,和两岸的灯火交相辉映。放灯的女子三三两两,聚在岸边渡口,衣香鬓影笑语欢颜不绝

    两岸长街被灯笼映照得宛如白日,更有烟火时时绽放如芙蓉、如金盘、如银轮秦淮河似火龙蜿蜒,天地明耀,一番清平盛世人间喧嚣

    船驶入一处僻静的水巷,下得船来就是一带青瓦白墙,一道侧门微敞,早有人恭候在那里。

    桐柔跟着入了那扇门,就是几重院子。觉着眼前逐渐光亮起来,一抬头,立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春江秋月十六楼,江东、鹤鸣、醉仙、集贤、乐民、南市、北市、轻烟、翠柳、梅妍、淡粉、讴歌、鼓腹、来宾、重译和叫佛。虽皆是官办酒楼,除了来宾、重译是专门招待外国使节,其余广接四方来客,迎君臣贵戚、官僚文人以供消遣享乐。

    平素只能远远瞧见,如今就立于高楼之下,实非震撼二字足以形容。

    百尺高楼直入云中,重檐高啄,溢彩流光。弹唱婉转、丝弦袅袅,与那推杯换盏玲珑器皿相碰之声混杂一处,令人目眩而神思恍恍不知身在何处

    登至最高处,早有雅室备好,除了佳肴美酒,另焚香燃烛,圆台上设着瓜果月饼。雅室四面通透,凭栏俯瞰金陵城,如星河灿然,极目间生今夕何夕之慨

    侍奉之人,呈上酒盏,一室清冽之香。朱允炆用完一盏,赐了酒给左右侍奉之人,众人皆欢喜饮之。唯独桐柔捏着酒盏,有些犹豫。

    “怎么,不善饮”朱允炆几盏酒喝完,已有微醺之意。抬眼看见她踌躇,不禁问道。

    “不曾饮过酒,我爹爹不许”她正欲解释。

    一旁有人已喝道,“放肆圣上赐酒,岂敢推托”

    朱允炆抬了抬手,“无妨,但却是不可不饮就放下,不如尝一口。这酒不比宫中御酒,乃孝陵卫灵谷寺霹雳沟中泉水酿制,更甘甜些,酒味不重。”

    桐柔只得将酒盏凑到嘴边尝了一口,果然清冽香甜,不觉又喝了几口。

    之后,朱允炆并没有多坐,心事重重之际,很快就吩咐回宫。

    出了鹤鸣阁,夜风一吹,桐柔就觉得脑袋有些沉,晕乎乎跟在后头。

    上了船刚转上秦淮河,一个小舟恰好经过,上面堆满了瓜果,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正叫卖着手里的西瓜。

    护卫正打算将那少年赶走,朱允炆抬手阻止,俯身看了看,指着其中一个道“就这个了。”说罢率先上了宫船,入了船舱。

    桐柔紧跟其后,只瞧见那少年喜滋滋地收了钱,俯身去取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