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梦想,所以他们极力支持朱允炆提出的监察使制度,但他们反对监察使由武将担任,主张由都察院派员担任,而且还要成为永制同时他们还主张粮秣c装备的补给以及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都交由兵部负责。

    对于武将来说,根据山东剿匪大军的官员配备,以及近卫军的军制,设置监察使已经是定局,所以他们只能支持,但极力反对文官担任监察使,主张按照近卫军的编制,由武将担任监察使同时他们也不敢支持粮秣c装备补给由五军都督府负责的建议,因为当初的大都督府就是因为权力过大才被分拆的,所以他们建议成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粮秣c装备补给,这样既可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又避免文官插手至于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他们坚持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同负责,这也是原来的做法。

    对于海军单独成军,老将们没什么感觉,他们对水战也不懂,而宣信c朱信c张荣等人倒是非常兴奋。

    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刘璟提出了另一种意见,他指出京师滨江临海,江海虽然是天然的屏障,但是如果水师出现问题,就如这次的洛海潮一般,那么京师就危险了,所以建议将水师采取类似近卫军的方式,将精锐舰队改编为皇家近卫舰队,其他内河以及岸防水师,则归属独立出来的海军都督府。

    对于近卫军的指挥问题,刘璟主张仿造军机处参谋司的方式,设立总参谋部,直接指挥近卫军,当然皇家近卫舰队也归总参谋部指挥另外设立总监察部,负责军纪监察c士兵素质教育以及饷银发放,同时为了避免总监察部权力过大,刘璟建议成立总军需部,负责粮秣补给c装备更新等工作至于争论最厉害的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问题,刘璟主张按照兵员选拔由兵部负责,即兵部只负责选拔合格的兵员,但兵员的分配c成军由五军都督府负责军官的晋升由五军都督府和总参谋部提出名单,兵部负责筛选,最终将级军官由皇帝颁布圣旨晋升,低级军官的晋升则可以由兵部决定。

    听完刘璟的建议后,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下来。在座的人都不是傻子,刘璟的建议其实就是皇帝的建议,所以每个人都在心中盘算,皇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如果对自己不利,应该从哪个方向反驳?如何反驳才能让皇帝认为自己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出于小团体的小算盘呢?

    高坐于帝座上的朱允炆居高临下,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群臣知道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所有的讨论都会以此为基础,这个是自己结合后世的制度和大明的现状思考出来的制度,自己虽然认为比较适合,但还是要经过群臣的讨论,毕竟在座的官员的智力水平和见识都是大明比较高的,如果他们认可了,那么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经过公开讨论和私下沟通,大家认为皇帝的真实想法是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同时通过分权弱化任一官员对军队的控制,这一点其实在座的官员都不反对,毕竟皇帝无论如何集中权力,最终还是需要一批官员来负责管理,而自己这些人,就是皇帝的第一人选。

    另外军方的代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权力不浓,郭英年近七十,早已看淡富贵荣华宋晟也六十出头,久历宦海沉浮吴高,二代勋贵,开国功臣吴良之子,为人细致周密,但军事才能只能说平平。另外三人的儿子都已经成才,家族后继有人,对他们来说,这辈子已经没太大的追求了,所以对于分权的建议,三位老将全部通过,没有异议。

    他们三人改变话风后,其他武将自然也没有异议,而文臣们自然更没有异议。

    经过十天的讨论,在正月二十四这天,朱允炆根据讨论的结果颁布了诏书,正式修改军制,这也是建文七年大改制的开端,这一年是农历癸未年,后世称这一事件为“癸未革新”。

    根据诏书,大明的军制修改如下:

    一c设立海军都督府,第一任都督为宣信,指挥所有的海军舰队和内河舰队,五军都督府改称陆军都督府,但五军编制不变。

    二c将海军分为内河舰队c近海舰队和远洋舰队,内河舰队分为洞庭湖水师c鄱阳湖水师和长江水师近海舰队负责近海防御,包括近海的岛屿防卫远洋舰队称为皇家海军舰队,负责远洋海域的作战,朱允炆的想法是在三年内扩张倭国c琉球和南洋一线,确保大明海商在这一区域的行商安全。

    三c设立总参谋部,第一任尚书为郭英,职责是为皇帝提供战争咨询,并在战时受皇帝指派指挥作战,在平时负责近卫军和皇家海军的选拔c训练c战斗和退役同时在各级军队中增设参谋长一职。

    四c设立总监察部,第一任尚书为宋晟,职责是向各级军中派遣监察使,监察使除了不能干涉战略部署外,可以干涉一切事务,包括军饷c粮草c装备等等的发放,还负责核查军纪c战果上报以及将领晋升申请等。

    五c设立总军需部,第一任尚书为吴高,职责是为各级军队采购各种装备,并装备到军中同时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如粮草c马匹c马车,甚至还要包括某些关键路段的保养等等。

    六c明确兵部与五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