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多尔衮得知皇帝侄儿发完疯首先吩咐的是他要吃什么,而不是心急地处理有关孙之獬的事儿,小小的惊讶。

    随即他又忍不住笑了出来--虽然不明白皇帝这是因为孙之獬受了什么刺激,但是皇帝能放开自己,总是好事。

    他虽然有心,却瞧着他那乖巧、懂事、尊重的模样从来没真正下手过;朝臣们也都听话的很,皇帝的每一道政令几乎都如实地实施下去。可他这个皇帝自己却是始终规矩的好像一个样板儿,把他自己逼得紧紧的。

    明明打小儿生活顺遂被皇嫂和太后护地好好的,现在又是关内关外的大清皇帝;明明汤若望很久以前就告诉他,皇帝在听他说起欧洲美食的时候眼睛发光,整张俊脸都发亮,可是他却从没听到皇帝有任何表示。

    多尔衮笑了笑,吩咐了自己的大太监,“通知内务府和御茶膳房总管,日后皇帝的饮食按照皇帝的要求来,让那几位山东厨师不要再做满族菜了,多做做他们的山东菜。”

    贴身大太监听得一愣一愣地,他也没有解释,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再去找几位苏杭菜做得好的厨师来。”

    打小儿就伺候他的老太监睁大了眼睛,一脸不敢相信地看着他。不过今儿的事情太“邪乎”,他也不敢多问,利索地答应下来,麻利地退下。

    多尔衮对于亲信的惊讶很是了解,等他退下后,情不自禁地笑着摇头。一口气喝完了手里的茶坐回去继续批复奏折。

    他还恨着皇太极的杀母之仇,他还有着自己的私心和野心,可是他即使还能有儿子,也是太小,没有登基的希望。而他的弟弟多铎也实在是资质跟不上。而皇帝会是一个好皇帝,一个性情坚韧、心志坚定、胸怀宽厚的好皇帝,一个能让自己放心身后事的好皇帝。

    “今儿的‘酸汤子’做得挺好。”晚膳后散步的时候,多尔衮对着小皇帝满脸写着的“破罐子破摔、爱咋咋地”的字样,忍不住笑话他一句。

    小顺治轻轻地笑了一下,园子里的好风景让他暂时不想理会孙之獬的事儿。

    不过他想起来一件他一直想办却有一直犹豫的事儿,虚心地开口求教,“如今大清采用《时宪历》,非常准确。功臣汤若望不光担任太常寺少卿、掌钦天监事,还是侄儿的老师。而吴明煊、杨光先天天折腾说汤若望他们是邪教。”

    “侄儿对于叔父制定的,大清对于各方文化积极学习、兼容并包、为己所用的政策非常认同。对于蒙古、西藏、维族、甚至汉家的道佛两家的多种宗教兼容并包的态度更是赞赏。侄儿本有心让汤若望出任钦天监监正,又担心儒家文人误以为我们是要借助洋人打压他们。”

    这个时候,华夏大地上的儒家理论,也就是理学对于华夏的封建农业经济,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统治、管理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这个改朝换代,皇帝是满人的情况下,敏感不安的汉人们是不会同意汤若望出任钦天监监正的。

    清醒过来的小顺治开始正视汉人当前的心理现状。

    皇帝没有因为与汤若望的个人感情而忽视现实情况,还能想到汉家文人的态度,心里已经真心奉他为帝的多尔衮对此很是欣慰。虽然他重用洋人,但他并不信任洋人,就和他不信任汉人一样。

    就听多尔衮同意又拒绝地说道:“此举确实不可行。汤若望毕竟是洋人。而中西历法之争由来已久,打前朝闭关锁国阻止洋人入内就已经开始争斗。我们对各家宗教的态度要持平,过多的抬举洋人会造成耶稣会传教士的影响扩大,教徒大增。”

    小顺治细细地考虑一会儿,真诚地道谢,“侄儿明白了。谢叔父教导。”

    若是天主教徒大增,必定激化中西矛盾,让汉人更加抵制西方技艺。

    他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侄儿这几天跟着汤若望学习当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觉得甚好。考虑到现在西方国家的火器、历法、造船等各项技艺都很好,我们不如直接派人去西方学艺?”

    小顺治目光平静地望着多尔衮,安静地等着他的答复,既没有催促也没有紧张,或者任何的试探和急切。多尔衮眉头微皱,一时沉吟不语,他就自己慢慢逛着这个刚刚修缮好的皇家小园子。

    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的“宫后苑”,奇石罗布,佳木葱茏。晚梅、迎春花等早春花草盛开的姿势喜人悦目;生长了数百年的古柏藤萝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或造型奇特、精美绚丽,或纤巧秀丽、玲珑别致的亭子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精心铺设的彩石路面古朴别致,九百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让他越欣赏越觉得妙趣无穷。

    小顺治低头专注地看着脚下的彩石,感受着鹅卵石路不同于其他道路的脚底触感,想起来有一次他陪着曾经心爱的姑娘逛故宫,她撒着娇,拉着他一起顺着这些图案的走势,用双脚一一描绘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微笑开来。

    他记得,那一天他们穿的是刚刚拿到手的Verdy亲友版。

    叔侄俩坐到位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