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嘉平三十年,京城。

    春韭肥嫩,烟丝醉软,草木葳蕤蔓发,柳絮无风自起,漫天飞扬,好似半城飞雪。

    十四岁的小娘子贺金兰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里,身着簇新袄裙,头梳蚌珠髻,簪珍珠茉莉花围,手执一柄高丽折扇,斜倚车窗,透过一层薄薄的龟甲文细竹帘子,好奇打量车窗外的热闹坊市。

    前街高楼林立,晨鸡报晓,早市已开,街市人头攒动,比肩系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金兰看得津津有味。

    不说街角高台上精彩纷呈的"飞叉"、“中幡”、“花砖”之类的百戏表演,光是行人身上的各色衣装就足够让她眼花缭乱了。

    她是从乡下来的,以前从未进过京城,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今天,金兰要陪嫡母祝氏入宫赴宴。

    ……

    一年前,宫中颁布懿旨,周太后命选婚太监广选民间秀女,要为诸位皇孙选妃。

    孟春时节,选婚太监抵达荆湘。贺金兰嫡出的妹妹贺枝玉貌美聪慧,得以入选。

    经过重重严苛的甄选,三千名秀女最后只留下寥寥十数人,这其中就有贺枝玉。

    过完端阳,贺枝玉至武昌府坐船南下,到扬州和其他地方的秀女汇合,然后一道北上,由选婚太监送入皇城。她们要在宫里接受女官的教导,学习宫中礼仪,熟悉宫中人事,再由周太后和郑贵妃选出皇子妃的人选。

    年底腊月,雪晴云淡,黄梅吐香,家家户户正忙着宰猪祭灶,宫中突然派人接贺家人入京——贺枝玉要做皇子妃了,而且很可能是太子选侍。

    贺家人又惊又喜又忧愁。

    民间百姓都知道所谓的为皇子选妃只是个借口,周太后真正想选的是太子妃。

    当今嘉平帝宠爱贵妃郑氏,路人皆知。

    郑氏骄奢善妒,皇太子非郑氏所出,处境艰难。

    因为郑氏的阻挠,太子至今未娶正妃。

    去岁开春,眼看太子都到加冠的年纪了,谢太傅和礼部尚书说动朝中刚毅正直的大臣,冒险联名上书请立太子妃。

    消息传回后宫,郑贵妃勃然大怒,以“皇太子体弱多病”为由劝阻嘉平帝下旨赐婚。

    嘉平帝不欲让郑贵妃失望,扣下谢太傅的奏折,不允许六科廊房传抄奏本,更不许内阁存档,试图以他最擅长的“拖”字诀把事情敷衍过去。

    然而谢太傅这回并不好糊弄,得知嘉平帝再次含糊储君册妃之事,他素衣素服、怀抱先帝所赐宝剑,决意入宫直谏。

    各部、各科年轻文官听说此事,群情鼎沸。怕太监加害谢太傅,他们叫来其他官员和有名望的士子,一同赶到谢太傅家门前,要陪同他一起入宫。

    一群官员视死如归,浩浩荡荡出了贡院胡同。

    司礼监太监消息灵通,得知此事,连滚带爬冲进乾清宫,说谢太傅为皇太子请命,要入宫手刃郑贵妃!

    嘉平帝大惊失色。

    谢太傅乃三朝元老,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为人方正朴直,是当年嘉平帝能够顺利登基的大功臣,嘉平帝见了他得尊称“先生”。他已近耄耋之年,早就不过问朝政,和皇太子并无师徒之情。众所周知,太傅一职是纯粹的虚衔,乃嘉平帝奖赏功臣的荣誉。事实上谢太傅和皇太子连话都没说过几句。

    嘉平帝认为谢太傅不会为皇太子大动干戈,没想到谢太傅居然闹出如此大的动静!

    好在内阁元辅、次辅等人及时赶到,拦下谢太傅一行人,好说歹说强行将人送回府,这才平息了这场小风波。

    嘉平帝心有余悸,郑贵妃也心惊胆寒,吓得夜不能寐。

    这时深居内宫的周太后出面说要为皇孙们选妃,嘉平帝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周太后以给众皇孙选妃的名义采选秀女,一来给儿子嘉平帝和郑贵妃留足脸面,二来将皇太子摘出去,以免嘉平帝因为谢太傅的事迁怒于太子,三来也是未雨绸缪,提防郑贵妃插手太子妃人选。

    朝野内外对这场选秀的真实目的心照不宣。

    所以当宫中内侍暗示贺枝玉可能入东宫服侍皇太子后,贺老爷震惊之余,既喜且悲。

    皇太子身份高贵,女儿能够进宫伺候太子是祖宗积下的福分,他当然高兴。

    但想到自家门第寒微,祖上几辈连个主簿、文书之类的小官都没出过,又难免为女儿的前途忧心。

    而且人人都知道郑贵妃想加害皇太子,女儿成了太子选侍,会不会受连累?

    贺家人又是高兴又是畏惧又是忐忑,没有心思张罗过年的事,草草收拾了行礼,随内侍北上入京。

    贺金兰自小和表兄定亲,两家定下年底成婚。表兄一家正好也在京师,贺老爷便把她也带上,准备让她在京师完婚。

    进京后,贺老爷在内侍的照应下赁了间宅院住下,等待宫中召见。

    他们在京中住了快两个月,天天巴望着能和贺枝玉见上一面,但宫中规矩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