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个小商业区可以紧紧抓住每一波商人,而且为了防止商人们到了购物区采购一番就掉头,一南一北他还设定了不同的特产。

    赵王不为所动。

    大道通过赵国的地方正是他们的国都邯郸,别说是商业区了,赵国是直接靠着大道建了一座城。

    每个要通往北方的商队都要穿过他们的中轴线,沿着大道边上开设的商铺基本上每一年都盆满钵满,可比夏安然那种隔靴搔痒来得爽快多了。

    小国王佩服地看着他哥,觉得他哥真是太了不起了,他只是蹭点肉汤,他哥是将肉碗放到了自己面前呀!

    赵王冷笑一声。拍马屁没用,邯郸城又不是他建的,这个傻弟弟,就连夸人都夸不到点上。

    小国王连忙举起了免死金牌,“阿兄,中山国研制出了铁丝!”。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历史非常漫长,在大汉现在就已经出现了金丝线,这种丝线一个是用来做衣服上的绣线,另一个就是用来做玉片的连接线,当然事实上至今为止,也就是这样了。

    金银丝因为其延展性较好,所以制作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将其打成薄片后进行在加工即可。

    但铁丝就不一样了,铁的延展性差,且生铁脆度高,硬度大,要用这种方法制造铁丝简直效率低下到外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中山国在设计吊绳的时候,就遇到了绳索的硬度问题,如今的绳子完全是草绳,了不起便是藤绳,靠着植物纤维撑起来的硬度很低。

    而想要吊起更多的货物,绳子的拉力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小国王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在绳子中拌入铁丝缠绕分散拉力,甚至于他更想要以草绳裹住铁丝的模式进行使用。

    将草绳浸泡入桐油后再包在铁丝外头,可以有效防止铁丝生锈。

    然后他就遭遇到了晴天霹雳。

    中山国的铁匠内疚地告诉他,按照中山国如今的生产力,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新的冶炼法的确大大提高了铁制品的单产。然而单产和精产不是一回事,如果让他们提供同等质量的精铁那肯定没问题,但是铁丝不行,制作铁丝的时间甚至是锻造铁器的数倍。如果按照小国王的要求造出来的铁丝,其耗费的精力几乎不亚于同等长度的刀。

    这个开销让小国王吃惊。

    然后他亲自去了匠坊观察了一番西汉人是如何制造铁丝的,最后他沉默着掏出了画笔让人画了一个秋千。

    这东西是夏安然所知道的唯一一个可以制作铁丝的东西了。

    原理很简单,先用钢材建一个板,板上头挖一个洞,然后用人力拿着老虎钳将烧软的铁丝一点一点从这个洞里面扒拉出来。

    之所以要用秋千,就是因为单靠人的手臂力量是无法通过这种蛮干的方式让铁丝成型的,所以要两脚撑在上头,用拔萝卜的姿态来将粗铁丝制作出来。

    匠人们觉得这种方式听起来颇为匪夷所思,但因是小国王所说,所以他们愿意试一试……一试之后竟然发现可用,虽然耗力极大,操作也算不得容易,但比起寻常制铁丝法要容易许多。

    当下众人再不犹豫,立刻拨出了一小批人来进行铁丝的制作。

    之所以是一小批人……因为这活太过耗力,匠人们都得轮换着来,就当是松落下筋骨。

    而等到匠人们将这拔丝的机械和水车连接起来之后,效率更是飞涨。

    所以中山国这次开港时候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吊车而不怕半途绳子崩断。

    而这种铁丝的出现,很快就会催生另一种装备——锁子甲。

    这种以铁丝成环,环环相扣的锁子甲在后世被用来作为诸多甲胄中打底的存在。因为它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铁器成为主要对抗兵器之后渐渐失效。但同时锁子甲可以相当优秀地防御住劈砍类武器,而且其造型可以将外来压力分散开,保护内脏。

    所以从出现到退场,各种各样的锁子甲在华夏甲胄史上留下了多姿多彩的痕迹。

    而在西汉早期,无论是匈奴还是汉军,他们的主要防具都是皮甲。

    只要玩游戏的都知道,皮甲职业九成九都是小脆皮,也就比布甲职业稍稍好上一些。

    和轻甲都不能比,更不用提重甲了。

    而锁子甲就是属于轻甲的一种。

    夏安然取出了一小片用铁丝扣成的锁甲递给了兄长,口中一本正经地说道:“阿兄,你看看这个。”

    西汉早年藩国一地大权还在藩王手中,尤其是此时人才凋零,是以一地最高长官的政治正确责任还没有明确的划分,当地的最高执政官就等于最高军事首领,因此对于他们的要求就是能文也能武。

    这就是传说中的「文能安国,武能定邦」。

    赵王的个人爱好是做一个普通的小吏,他也因此没少在国家内到处闲逛,但他其实也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

    就在弟弟拿出这一小面以铁丝围成的网状物质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