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士子恍然大悟,当即去木板看经义。

    木板是巨大的木板,上面誊写着各种经义内容。

    《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有看过些许籍的,当然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让众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气。

    最不济者,也可选《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极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时都见不到的籍,眼中当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样,恨不得当场将这上面撰写的所有内容都吸纳进脑海里面。

    这个时代,籍可是珍贵事物。

    也是世家为何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垄断了知识。

    “一刻钟到。”

    刘勇一声呼,那些士子当即在刘勇的指挥下,到大院的各个房间写出自己的见解。

    便是有些极想要看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在得到广元侯的认可与这些籍之间,很显然是得到广元侯的认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广元侯的认可,这些籍还会差?

    铛~

    一声钟响,开始计时了。

    金谷园高楼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门士子的大院尽收眼中。

    此时的王生便站在这高处上。

    明经明经。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这个制度开始初衷的改变察举制的劣势支出,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

    尽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其实后世的高考,又何尝不是科举制演变过来的,都是国家机器统一考试。

    至于科举制的很多黑点,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说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其实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科举的怀疑,而是对于所有考试的。

    甚至是后世的高考制度。

    有些人认为考试使得人才发展单一化,压榨了人的创造性,甚至认为科举考试腐蚀读人,使读人沦落。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谓之屁股决定脑袋。

    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

    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

    事实上,据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式者。

    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者。

    还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这更是无稽之谈。

    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将主要矛头对准科举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

    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